台州市2020年4月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 2020.04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传统的档.(dànɡ)案学,经历了一个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渐进过程,通过古代朴素的档案文献编纂.(zhuàn)理论得以体现,但研究档案的管理思想存在不少缺憾。
B.新型冠.(ɡuàn)状病毒肺炎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仿佛午夜时分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水,震耳欲聋,令人惊悚.(sǒnɡ),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与这疫情打起了阻击战。
C.中国跻.(jī)身世界前列后,少不了被人评头品足,对此我们要保持平常心,别人说我们好,不必欣喜若狂、欢心鼓舞;讲我们不好,也不必颦眉蹙.(cù)额、忧心如焚。
D.世事纷扰,人生坎坷。
在这纷繁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泊,它让思想在天空里翱翔,让智慧在跋涉中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甲】当飞机慢慢向那广袤的大地靠近时,透过舷窗,我们看到格子般齐整的草栏,还有散落在黄绿色草地上的星星点点的白色及其....蜿蜒交错的碧蓝的河流,恍然间仿佛天地连接。
这秀色可餐..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被融入一望无际的绿海。
才出市区,坐在车里,听着草原歌曲,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草原的开阔和繁荣松弛了我们的襟怀,而散落在草原处处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又叫我们感到生活的平静与恬适。
【乙】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回忆,最壮观的当然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的莫日格勒河。
放眼望去,河床如刀砍斧凿,曲曲折折地镌刻..在平坦的草原上,铿锵的节奏和跌宕的旋律击破了草原的空旷和静谧,令人慨叹大自然怎么这样的神奇。
这是什么样的艺术家也构思不出的画面,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丙】回程在离景点不远的山坡上,看到漫山遍野的绵羊在吃草,几匹野马在奔驰,还有几座大小不一的蒙古包……在落日余晖的照映下,都披上了一层金色。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其B.秀色可餐C.镌刻D.流连忘返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旧社区景观改造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街心公园藏身于大城市的街巷中,弥补了城市步行环境欠佳、活动场所不足的局限。
B.现行体育中考的弊端已非常明显——在应试化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倾向于短期突击为主,学校也专攻考试项目,兴奋剂也容易大行其道,这样就无法真正提升学生体质。
C.像《中国新歌声》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任何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敢于创造奇迹。
D.国家海洋局表示,通过《诗经》《三国演义》《帝王年号》三个命名体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我国最终将以体现中华文化的《诗经》作为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读书要有中心,①。
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
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
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②,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
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
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③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市高三质量评估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澎湃在线3月1日报道】在重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江北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周海龙现场通报了一个案例,1月19日,一名男子因为在乘坐公交车时没有戴口罩,与一名确诊患者前后相隔16秒上了同一辆公交车被传染。
通过乘车监控视频发现,该男子坐在确诊患者的斜后方,并没有戴口罩,后来那名被确诊患者虽然戴了口罩,但中途有几分钟将口罩取了下来。
这名患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摘下口罩的细微动作会对公众产生多大影响;而那名忽视戴口罩的男子不仅自己被传染,而且导致全家及亲戚30多人被隔离。
【清廉网讯(徐佳乐)】“清廉前旗”记者跟随督查组深入科尔沁镇和居力很镇进行督查,了解防控情况。
每到一处,防控人员都严阵以待,对每一位进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身份登记。
在一小区,记者还看到了保安人员手里的宣传单,上面印着的内容有关疫情防控知识,有的是正确佩戴口罩的知识,有的是关于“疫情谣言”的看法。
“基层工作要细致,细微之处是我们的态度,不能因为小事没做好而影响社区乃至全国抗疫大局。
”小区工作人员说。
(1)根据上述报道,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细节”。
(不超过25个字)(2分)(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某一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
(100个字左右)(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材料一: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1世纪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
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材料二:《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
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
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11月13日) 材料三:实际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公办养老机构较少,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的建设迅猛发展。
养老服务业正在转为“朝阳”产业。
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必须看到,在曙光到来的前夕,社会养老行业需要熬过一段“寒冬”。
因为很多人愿意重金养孩子,却不舍得重金养老;同时社会兴建养老机构遭遇融资难,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
所以,政府观念也需要转变。
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决策者需要制定更好的规则,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市高三质量评估语文试题第2页共6页(选自樊霞《社会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未来我们该在哪儿养老》,有删改) 材料四: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
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
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
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C.“医养结合”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生活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D.由于受居家形态、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养老策略上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双方可以互相借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B.“医养结合”是一种理想的养老模式,政府高度重视,其中的“医”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医疗需求。
C.虽然我国养老市场前景繁荣,但也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是因为人们舍不得重金养老,同时社会兴建养老机构遭遇融资难。
D.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
9.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该如何应对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时令已快到惊蛰,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唉,尽管上这学是如此艰难,但孙少平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
他现在已经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
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
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
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
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