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香港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现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香港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现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13
香港零部件市場概況
強項
強於電子及電器產品 強於塑料及金屬部件 強於模具製作 強於新科技的應用 反應快捷及處事彈性, 反應快捷及處事彈性,有生產效率及高效益的管理 優良的質量管理經驗 與海外市場易於聯系
14
汽車業發展的商機
1. 據中國入世協定,2005年取消汽車進口的 據中國入世協定,2005年取消汽車進口的 配額,2006年汽車進口關稅將大幅降低到 配額,2006年汽車進口關稅將大幅降低到 25%,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減至10%,零部 25%,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減至10%,零部 件業將面臨國際競爭。 2. 內資及合資汽車組裝商不得不重新檢視其 供應鏈,以改善產品質量。 供應鏈,以改善產品質量。 3. 汽車組裝商將加強向價廉物美的供應商採 購,務求把成本減至最低。整個供應鏈將 購,務求把成本減至最低。整個供應鏈將 作出相應的調整 作出相應的調整。 4. 汽車維修及配件市場對後備零件的需求將 汽車維修及配件市場對後備零件的需求將 會持續上升。
6
6.
7.
中國汽車工業增長的因素(1/3) 中國汽車工業增長的因素
國內生活水平的提升 –收入增加及個 人消費提升對汽車銷路影響甚大。增長 最強為轎車市場。 在2004 年中,中國政府頒布新的汽車 年中,中國政府頒布新的汽車 政策,鼓勵本地採購、生產及科技研究 政策,鼓勵本地採購、生產及科技研究 發展活動。
16
汽車業發展的商機
8. 電子業為香港本港四大工業之一,亦為 電子業為香港本港四大工業之一,亦為 扶助汽車業發展的工業。 9. 基于现有优势,配合国内汽车工業高速 配合国内汽车工業高速 发展,建立香港汽車零部件工業。 10. 利用香港獨有的CEPA優勢,創造工業發 利用香港獨有的CEPA優勢,創造工業發 展機會。 11. 為廠商帶來千載良機,從低增值的OEM 為廠商帶來千載良機,從低增值的OEM 供應商升級至第一線供應商。 供應商升級至第一線供應商。
15
汽車業發展的商機
5. 因共同的中華文化根基與鄰近的地理優勢, 因共同的中華文化根基與鄰近的地理優勢, 使香港成为中國內地企業優先選擇的目標 使香港成为中國內地企業優先選擇的目標。 目標。 6. 香港企業的生产能力、先進技術、管理經 香港企業的生产 驗、銷售網路、知識产 驗、銷售網路、知識产權、融資能力、國 際資源等等,絕不遜色於外企,形成競爭 際資源等等,絕不遜色於外企,形成競爭 優勢。 7. 香港廠商素來以反應快、應變能力強、产 香港廠商素來以反應快、應變能力強、产 品功能齊備和價格大众 品功能齊備和價格大众化見稱。
10
市場及發展的空間
現時國內汽車的電子零件僅佔汽車零部件總 現時國內汽車的電子零件僅佔汽車零部件總 銷量8.5% 低於國際水平。 8.5%, 銷量8.5%,低於國際水平。 發展空間較大的包括: 發展空間較大的包括:
車內娛樂通訊及導航系統 環保及節能 安全系統 安全系統
11
內容
中國之汽車工業 汽車及零部件工業概況 科研發展的方向 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及系統研究發展 香港汽車零部件、 中心介紹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推動汽車零部件工業 發展的角色及所提供的服務 12
24
香港汽車零部件、 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及 系統研究發展中心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獲特區政府邀請 承辦及管理 [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 香港汽車零部件、 香港汽車零部件 及系統研究發展中心] 及系統研究發展中心
25
目標
成為香港科技之主要聚集點。在產品 成為香港科技之主要聚集點 及科技研發方面,提供支援給汽車零 配件工業。並把研究成果商品化,以 造福社會。 綜合本地、國內及海外的專門技能, 成為卓越的科研及發展中心,為汽車 成為卓越的科研及發展中心 零部件行業創造競爭優勢。
9
進口汽車零部件 (2004)
煞車系統 13% 轉向系統 5% 傳動系統 23% 駕駛系統 5% 電子及儀錶 3% 車身及附件 51%
主要進口零部件為底盤及傳動系統 主要進口零部件為底盤及傳動系統 (總數 > 74%) 74%) 例如傳動系統、氣囊、 大部份進口零部件 (例如傳動系統、氣囊、 燃油噴 注系統) 均含高科技 高科技內容 注系統) 均含高科技內容
香港汽車及零部件工業 現況及未來發展方向
葛 明
博士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高級顾问
1
內容
中國的汽車工業 汽車及零部件工業概況 科研發展的方向 香港汽車零部件、 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及系統研究發展 中心介紹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推動汽車零部件工業 發展的角色及所提供的服務 2
內容
中國的 中國的汽車工業 汽車及零部件工業概況 科研發展的方向 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及系統研究發展 香港汽車零部件、 中心介紹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推動汽車零部件工業 發展的角色及所提供的服務 3
8
—
—
—
中國汽車工業增長的原因(3/3) 中國汽車工業增長的原因(3/3)
中國之人均汽車擁有率尚未普及,只達到 每100人 0.7 車,與美國相比 (每100人 100人 100人 80車)。顯示擁有長期持續發展的潛質。 80車 世界大部份的大型一線供應商均在中國設 廠。很多表示有意提升在中國的生產量。
18
內地汽車企業: 香港製造」 內地汽車企業:「香港製造」汽車
機遇
┌
香港製造」汽車可提升本身品牌形象 藉香港作跳板,進軍邻近地区及至國際市場
挑戰
香港地價高昂及汽車製造業人才不多的困難
19
優勢互補,達致雙贏
吸引世界汽車專才, 吸引世界汽車專才,填補國內欠缺先 進關鍵技術不足, 進關鍵技術不足,培養本地人才 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提昇自主開發能力 借鑒國際貿易經驗 成國際合作, 達成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 建立「民族工業」 建立「民族工業」 推動知識型經濟 質量化、國際化、 質量化、國際化、全球化
香港零部件市場概況
仍在發展階段 230家 零部件生產商 (230家) 進出口商(1270家 進出口商(1270家) 僱用人數 (6800名) 6800名 大部份廠商只生產零配件或部件 大部份廠商只生產零配件或部件 大部份為OEM 大部份為OEM廠商 OEM廠商 多為二線或以下 二線或以下供應商 多為二線或以下供應商 產品設計及多在香港,而生產則在國內 產品設計及多在香港,
海南 一汽海南馬自達
湖南 長豐三菱
4
中國汽車工業現況
1. 中國汽車產量從2001年的240萬輛增長到2004年的508 萬輛,以年增長33-39%的速度快速地邁進。 經濟繁榮加速私人擁有汽車的趨勢。 公路網絡迅速擴展,推動汽車市場增長。 2004年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出口總額82億美元,上升 73%,汽車關鍵件出口12億美元,同比增長90%;汽車 零件出口爲62億美元,同比增長68%。
27
研發中心主要開發的科技範疇
1 電子 2 安全系統 3 資訊及娛樂 4 環保
28
內容
中國之汽車工業 汽車及零部件工業概況 科研發展的方向 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及系統研究發展 香港汽車零部件、 中心介紹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推動汽車零部件工業 發展的角色及所提供的服務 29
生產力促進局的角色
管理“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及系统研究發展中心” 1. 管理“香港汽車零部件、配件及系统研究發展中心” 2. 技術開發及科技推廣 3. 工業聯繫 4. 管理及科技顧問 5. 產品市場推廣 在整個價值鏈協助企業變革, 6. 在整個價值鏈協助企業變革,提升生產力 在企業全球化的過程, 7. 在企業全球化的過程,協助企業的能力變革 深化企業的研發能力, 8. 深化企業的研發能力,以爭取一線供應商的地位 9. 為研發中心提供科技及產品商品化的服務
17
社會及工業界的得益
為本地及地區的企業帶來進入一線 一線供應商的機會 1. 為本地及地區的企業帶來進入一線供應商的機會 2. 提升香港作為設計創新中心的地位 3. 在CEPA之下創造新職位 CEPA之下創造新職位 透過先進的研發項目, 4. 透過先進的研發項目,提升人力資源 提升製造業水平, 5. 提升製造業水平,惠及多個行業 6. 對海外華藉汽車專業人員的機遇及为祖国作贡献
7
中國汽車工業增長的原因 (2/3)
政府投資在運輸基礎建設
—
在1997中國公路建成為 4,771公里,在2002 建成 1997中國公路建成為 4,771公里,在2002 20,000公里。 25,130公里, 25,130公里, 在5年內,增長多於 20,000公里。 在 2004年底,達到34,200公里,比2003年增長 2004年底,達到34,200公里,比2003年增長 400公里。 400公里。 在2003年1月至11月期間,投資在公路建設上之費 2003年 月至11月期間,投資在公路建設上之費 用為3321.9 億人民幣。 用為3321.9 億人民幣。 在2004年1月至11月期間,投資在公路建設上之費 2004年 月至11月期間,投資在公路建設上之費 用為4175.8 億人民幣。 用為4175.8 億人民幣。
26
研發方向
策略性汽配研發重點方向 配合市场需求 策略性汽配研發重點方向,配合市场需求、对投资者 研發重點方向, 有吸引力的项目及中高档次汽车关键技术: 有吸引力的项目及中高档次汽车关键技术: 需要經常更換的關鍵部件 需要經常更換的關鍵部件 關鍵 高增值有知識產權之技術 (電子、新工序及新材料 ) 高增值有知識產權之技術 電子、 有知識產權 新材料开发及应用 轻量化 (新材料开发及应用 ) 在中國汽車市場 電子、綜合電子、 在中國汽車市場具潛力之技術 (電子、綜合電子、 測試、 測試、原型製造 ) 配合新车款 車身電子、 车载綜 配合新车款开发 (車身電子、外形设计、车载綜 新车 合系統、内饰配件 配件) 合系統、内饰配件)
國內汽車工業
河北 東風 三江三江-雷諾 鄭州 日產
北京 北京吉普 北京現代
長春
一汽 一汽一汽-大眾 一汽一汽-馬自達 沈陽 金杯 金杯金杯-通用 華晨華晨-寶馬 天津 一汽一汽-豐田 江蘇 東風悅達起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