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评价复习简要点

水资源评价复习简要点

1.水资源评价的涵义、内容及原则。

按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估价,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决策的依据内容: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多年平均值和地表水、地下水在总量中各占多少、年内和多年变化规律等;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允许开采量的估计;确定出适合不同用途的各类水资源的现状及其前景;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查清水的化学成分和特征,并进行分类和分区,并确定出不同化学类型水体分布范围和数量;为控制自然界水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政策性建议等。

原则:“三水”转化原则,尤其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以丰补欠”原则水量与水质并重,遵循水质标准的同时又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价、评价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2.水资源分区的含义、目的及意义。

含义: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意义:•水资源时空规律很复杂,在较大范围内,差异性很大,分区可以更好地研究水资源的变化规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布局、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对各流域各地区而言,这些制约因素既有明显的差异性,也有相似的一致性。

•分区可以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特点,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方案,便于管理和方案的实施3.水资源评价分区方法如何?我国水资源评价工作是如何分区的?水资源区划分的方法为逐级划区,把要研究的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一级区,每一个一级区又可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区,依次类推,最后一级区常称为计算单元或基本单元,即区划的最小单元。

水资源区划的方法很多,有经验法、重叠法、聚类法、综合法、主导因素法、谱系群分析法等。

水资源分区方法中国水资源评价工作采用的是三级分区:•一级区以大江大河为主体并结合自然地理位置划分;•二级区主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方向的相似性进行划分;•三级区划分着重考虑的是有利于水量分析计算。

4.如何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分区?举例说明A. 地表水资源评价分区地表水资源评价分区一般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两种方法划分。

其中,行政分区按省、市、县、乡等行政辖区范围划定;流域分区按流域水系范围划定。

B. 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区在已划定水资源评价的行政、流域分区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细分地下水类型区:a.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平原区、山丘区作为一级类型区。

b.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岩性及地下水类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山丘区、岩溶山区和高原区;平原区可划分为山前平原区、一般平原区、滨海平原区、山间盆地平原区。

c.根据地下水矿化度<1g/l、1-3g/l、3-5g/l和>5g/l,将二级类型区划分为全淡水区、微咸水区、半咸水区、咸水区。

d.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二级类型区或亚区,可再划分若干水文地质单元,即计算区。

5.降水是如何形成的?包括哪些类型?降水的基本要素有哪些?⑴降水的成因与分类地面暖湿空气→抬升冷却→凝结为大量的云滴→降落地表形成降水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是形成降水的三个因素。

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降水的基本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6.根据蒸发面性质,流域蒸发分为哪些类型?简述其机理。

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水面蒸发:水分化汽、水汽扩散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指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离开土壤表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根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可分三个阶段:①定常蒸发率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水分充分供给的条件下,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土壤表层供给蒸发。

②蒸发率下降阶段:当土壤中水分由于蒸发逐渐减少到第一个临界点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中毛细管的连续状态逐渐受到破坏,输送到土壤表层的水分逐渐减少,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明显下降,土壤蒸发量随之减少,直至毛管断裂含水量。

③蒸发率微弱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减少到第二个临界点毛管断裂含水量以下时,土壤通过毛管作用向土壤表层输送水分的机制完全被破坏,土壤水只能靠分子扩散作用而运动,土壤蒸发十分微弱,数量极少且比较稳定。

植物散发:植物散发是植物根系从土壤等吸收的水分,通过叶面、枝干蒸发到大气中的一种生理过程。

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导管向上移动,在根压和蒸腾拉力作用下,水分移动可达树梢的叶子,进而通过气孔散发。

7.径流的含义及分类。

径流的表示方法有哪些?简述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径流是指流域内的大气降水,除掉部分被蒸发等损耗外,其余的在重力或静水压力作用下沿着流域地表面和地下汇入河网,并向出口断面汇集并输送的全部水流。

径流的分类按径流途径可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表示方法:流量、径流量、径流深、径流模数、径流系数、径流变率径流形成过程:由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可分四个阶段:①流域降水阶段:降雨量大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及其时空变化对径流形成过程都有直接影响。

②流域蓄渗阶段:通常把降雨开始后,到地表径流产生前,降雨的截留、下渗、填洼及蒸散发等雨水的损耗过程概化为蓄渗阶段。

③坡地产流和漫流阶段:随着降雨继续进行,满足填洼后的水开始形成坡面的细小水流。

④河槽集流阶段:进入河槽的水流沿河槽纵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沿途汇集于各干、支流的来水,最后流经出口断面,到了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影响因素:气候因子:降水:降水类型(雨、雪、冰雹等)、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在流域上的分布、暴雨的移动方向等。

其他影响蒸散发的气象和气候条件,例如温度、风、相对湿度和季节。

下垫面因子: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植被类型、土壤类型。

流域几何特征: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海拔、坡度、坡向、水网类型(流域中的池塘、湖泊、水库等,它们能阻止或改变下游的径流)。

8.简答地下水的分类及形成条件。

清楚地下水含水特性等地下水的分类按受力分为: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

按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按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按起源分:初生水、再生水、凝结水、渗入水和埋藏水。

形成条件:⑴岩层中有地下水的储存空间(先决条件)⑵岩层中有储存、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⑶有足够的补给来源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隙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9.当人类活动改变了河流的天然径流状况时,如何保证天然径流资料的一致性?径流还原计算正是为了求得天然情况下的河川径流量,以保持河川径流量资料的一致性。

径流还原计算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分项调查法、双累积曲线法、蒸发差值法等。

双累积曲线法(对第一方法进行验证)适于流域内人类活动前有较多实测降水径流资料,且二者关系较密切。

蒸发差值法(对第一方法进行验证)流域多年平均情况下,降水量不变,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径流差值等于蒸发差值。

径流还原计算成果的合理性分析审核原始资料对于实际灌溉面积、工农业用水定额、回归系数、耗水量过程等调查资料可采用地区对比、行业对比、单位指标对比等方法进行合理性检查10.区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有哪些?简述区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算术平均值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客观运行法设P 1 、P 2 ……为同一时期内各站实测降水量(mm),n 为站数,则流域平均降水量(mm) 为:适用条件: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较均匀且地形起伏不大的区域。

泰森多边形法①把流域内各降水量观测站(包括流域附近的站)绘在流域地形图上;②把降水量观测站每三个用虚线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许多三角形;③在每个三角形各边上做垂直平分线,所有的垂直平分线另构成一个多边形网,每个多边形内有一个降水量观测站。

最后,根据下面假设和计算公式即可求出流域平均降水量。

适用条件: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不均匀的区域。

缺点: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都视为固定不变,与降水的实际情况不符。

等雨量线法当流域(或区域)内可选择的降水量观测站较多,且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或地形起伏对降水量影响显著时,可以绘制年降水等值线图。

然后,量算每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面积,再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就得到相应的降水量。

11.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的区别是什么?从影响因素来考虑水面蒸发主要反应当地的大气蒸发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两类:气象因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降水、日照自然地理因素:水质、水深、水面、地形陆面蒸发:主要影响因素:下垫面条件:水面、裸露面、植被面、冰川雪面气候条件:在湿润地区主要受气温、太阳总辐射量、干燥度的影响。

在干旱地区主要受降水即供水条件的制约。

12.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及影响因素Ⅰ. 渗润阶段:水分受分子力作用呈土粒吸附的薄膜水,直至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水量为止,此时下渗强度较大;Ⅱ. 渗漏阶段:水分受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不断填充毛管孔隙,直至达到饱和含水量为止,本阶段入渗强度逐渐减小;Ⅲ. 渗透阶段:毛管力消失,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透,土壤含水量不再增加,入渗水流呈饱和隐定流,入渗强度最小。

影响入渗的因素土壤特性:主要是土壤的透水性能和土壤前期含水量。

透水性能取决于土壤质地、空隙多少与大小(入渗率顺序:砂土>砂壤土>壤土>粘壤土>粘土);前期含水量决定了土壤初渗量及初期吸水能力的大小。

降水特征:主要是雨强、降雨历时和过程分布等。

下垫面条件:主要有地面坡度、植被、土地利用程度等。

13.如何进行河水流量过程线的分割?A )水平直线分割法找出洪水涨水段的最低点A ,引水平线和退水曲线相交于B 点,AB 以上是地面径流量,以下是河川基流量。

当河流兼有深层地下水和潜水的补给时,此法不宜使用。

B )斜线分割法找出洪水涨水段的最低点A ,因降水对潜水的补给,B 点应高于A 点。

B 点确定方法:a )根据流域面积确定洪峰后N 天的点;b )退水曲线上,坡度陡的是地面退水,缓的是地下退水,故退水曲线上的拐点即为B 点。

C )退水曲线法根据标准退水曲线从洪水流量过程线两端向内展延地下退水曲线。

由起涨A 点向后水平延到C 点,AC 段为前次洪水退水过程的延续,并从B点向前延续至D 点,然后用直线连接C 、D 点。

ACD-BA 以下即为地下水补给的基流量。

14.区域或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如何计算?当河流实测径流量资料年份较长时,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趋于稳定值,称年正常径流量,该径流量表征的是在天然条件下,河流上某断面能泄出的平均流量,为河流水资源可利用的稳定水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