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大学21年1月考试《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X》考核作业

东北大学21年1月考试《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X》考核作业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X 试 卷(作业考核 线上2) A 卷(共 3 页)
1四车道高速公路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为( A )辆
A 45000—80000;
B 25000—55000;
C 15000—30000;
D 5000—15000 2设计交通量是指( C )
A 起算年年平均日交通量;
B 设计年限内的各年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平均值;
C 设计年限末年平均日交通量;
D 设计年年平均日交通量。

3滚动阻力的计算与下列那项无关( A )
A 轮胎变形;
B 轮胎负荷;
C 道路坡度;
D 路面种类。

4 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为( B )
A 6V ;
B 2V ;
C 3V ; D4V 。

5设计速度为100km/h ,最大超高为8%,则当园曲线半径取1300m 时,其超高横坡宜为( A )
A 6%;
B 5%;
C 4%;
D 3%
6新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设计标高是指( D )
A 路中线标高;
B 行车道边缘标高;
C 路基边缘标高;
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

7设计速度为80km/h ,纵坡为5%,则最大坡长为( A )
A 700吗;
B 900m ;
C 600m ;
D 800m 。

8桩号分别为K40+456.44和K40+470.25的两相邻横断面的填挖高度分别为1.1、0,填挖面积分别为0,42.122==T T A m A 和0,02.182==W W A m A ,则两桩号间的土石方填挖数量分别为( B )
A 3343.124,76.85m V m V W T ==;
B 3395.82,17.57m V m V W T ==;
C 不能确定;
D 3348.115,75.68m V m V W T ==
9 二级双车道公路弯道处,已知超高横坡度为5%,采用绕路面内边线旋转方式,路拱横坡度为1.5%,超高缓和段长度为100m ,加宽值为0.6m ,采用比例加宽,则该超高缓和段的0x 为( C )
A 50m ;
B 42.6m ;
C 28m ;
D 30m 。

10 会车视距约为停车视距的( B )倍
A 1.5;
B 2;
C 3;
D 2.5
二 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同一公路等级可分段选用不同的( CD )。

A 行车视距;
B 路基边坡坡度;
C设计速度; D路基宽度。

2我国公路设计中常用的交通量是( ABCD )
A 设计交通量; B设计小时交通量;
C 观测交通量; D累计交通量。

3 施工图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ABCD )
A最终确定各项工程数量和尺寸; B编制施工图预算;
C 选定设计方案; D编制设计概算。

4公路勘测设计的内业设计包括( ABCD )。

A 路线设计; B概算编制;
C 路线视察; D踏勘测量。

5从汽车动力特性图上,可以获取( BCD )
A 临界速度; B设计速度;
C最高速度; D最小稳定速度。

6公路的平面线形中的直线具有(ABC )的特点。

A 路线短捷; B视距良好;
C线形呆板; D易与地形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7回旋线的几何要素是( ABCD )
A 内移值; B回旋参数;
C切线角; D曲率半径。

8 缓和曲线的作用是( ABD )
A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
B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避免离心力突变,乘客感到舒适;
C与竖曲线配合,纵面线形更美观;
D为设置超高和加宽提供过度段。

9 停车视距由( BCD )构成。

A 最小超车视距; B司机反应时间所行驶距离;
C制动距离; D安全距离。

10最大纵坡的确定考虑了( AB )因素。

A汽车的动力特性; B工程经济;
C平曲线半径; D行驶车辆型号。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二级公路在困难地段应每隔500m设置一个错车道。

(× )
2在挖方路段的弯道处,若有加宽值,则其最大横净距应等于所计算的值加上加宽值。

(× ) 3垭口的选择是沿河(溪)线主要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 )
4公路工程的设计一般多采用两阶段设计。

(√ )
5在动力特性图上,附着系数越低,则可使用的档位越多。

( ×)
6干线公路采用二级公路标准时,应采取增大平面交叉间距,以减少横向干扰。

(√ )
7当车辆重心过高时,可能会发生倾覆先于倒溜。

(√ )
8采用第30高峰小时交通量(或第20~40高峰小时)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是因为在30高峰小时处(或第20~40高峰小时)全年小时交通量排列顺序曲线有明显的拐点。

(√ )
9二、三、四级公路,在工程特别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地段,可以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 )
10缓和曲线回旋参数A越小,则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越大。

( √)
四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10分) 1 行车视距
答:为保证行车安全,当驾驶者看到一定距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进行刹车或绕过它们而在路上行驶所必要的安全距离。

2 缓和曲线的作用
答: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乘客感到舒适;为设置超高和加
宽提供过渡段;与圆曲线组合,使线形更美观。

五 计算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设计速度为60km/h 的山岭区二级公路,相邻四个变坡点桩号分别为K12+126.42、K12+332.42、K12+482.42和K12+765.68,该路段纵坡分别为+0.03、-0.02、+0.02,变坡点 K12+332.42和K12+482.42的高程分别为84.48m 、81.48m 。

(“+”表示上坡) (1)若K12+332.42处的竖曲线半径为m R 30001 ,则K12+482.42处的半径2R 应为多少合适?
(2)在(1)题确定的2R 的基础上,计算桩号为K12+300.00、K12+500.00处的设计标高。

解:
B D
A C
图1 纵坡示意图
(1)图1中A 、B 、C 、D 依序分别对应相邻四个变坡点,则变坡点B (桩号K12+332.42)对应变坡角为α=0.03+0.02=0.05rad ,为凸形;变坡点C (桩号K12+482.42)对应变坡角为α=0.02+0.02=0.04rad ,为凹形。

B 点处的竖曲线长度:
S B =R 1×α=3000×0.05=150m
B 、
C 两变坡点距离:L BC =150m , C 、
D 两变坡点距离:L CD =283.26m ,若B 、C 间设置直坡段则不能满足变坡点C 设置竖曲线要求,所以B 、C 间应采用竖曲线相连设置。

因变坡点B 处的竖
曲线长度的一半为75m,且L
=283.26m,则变坡点C设置竖曲线的长度应为150m,所以其所
CD
对应的半径为:
=150/0.04=3750m,查《规范》满足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要求。

R
2
(2)设计标高计算
1)变坡点B处竖曲线起点桩号及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12+482.42-75=K12+257.42
竖曲线起点高程:84.48-75×0.03=82.23m
2)变坡点C处竖曲线起点桩号及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12+482.42+75=K12 +557.42
竖曲线起点高程:81.48 +75×0.02=82.98m
3)桩号为K12+300.00的设计标高计算
桩号的横距:x=300-257.42=42.58m
=42.582/6000=0.3m
桩号的竖距:y=x2/2R
1
切线高程:82.23+42.58×0.03=83.51m
设计标高:83.51-0.3=83.21m
4)桩号为K12+500.00的设计标高计算
桩号的横距:x=557.42-500=57.42m
=57.422/7500=0.44m
桩号的竖距:y=x2/2R
2
切线高程:82.98-57.42×0.02=81.83m
设计标高:81.83+0.44=82.27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