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1)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1)


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 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 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 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 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 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 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 例。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 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 变性,追求个性。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 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 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 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 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 中推广普及。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 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 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 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 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 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 要力量。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 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 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 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 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 务等等。
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 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 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 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 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入优化产业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 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如果说第一、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 生产,那么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服务并繁 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 产。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 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 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 渔业);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
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其中: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 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 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 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 主要特性。习惯上,将第一次产业、第 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简称为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企业
产业
产 业 内
经 济 学 微观经济 基础理 学 论
应用经 济学
产业组织
国民经济
产 业 间
宏观经济学
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 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 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 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 味着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 来,他们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 工人,集聚到城镇中从事着效率更高的 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从而带动城市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人们把 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两 条主旋律,缺一不可。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讲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包括地区GDP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个国家的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我们就可以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1]
[1] [美]德怀特·H·帕金斯等:《发展经济学》,14页,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1989
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 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 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 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 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 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 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 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 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 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 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表1: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个 区域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 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区域发展阶 段的跃迁。换句话说,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 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各阶段不 是截然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 具有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 些特征。特别是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时,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很快,这时必须加强研 究其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把握时机,把资本 投向即将获得高速发展的新产业。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 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 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 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从平均的视角来看,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完成了工业 化,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 除了上海较接近以外,北京、天津距离完成工业化尚有一段距离。 中国各省区的数据普遍显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带 动很大,第一、二产业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表3 2007年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
3、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 (2)起飞前的准备阶段(手工业/商业) (3)起飞阶段(条件:生产性投资提高;有工业部门担任的
主导产业高速发展;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4)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形成关联效果;工业化的加速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率提升,这段时期
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扩大投入的基础上的,产出效率并没有得 到相应的提升。
其次,对国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研究发现,根据产业结构高 度的水平值,各省市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 辖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处于第一阶梯;广东、江苏、浙江、山 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0.5和1之间,处于第二 阶梯;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 结构高度则在0和0.5之间,处于第三阶梯。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 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 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 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 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 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 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
表2 2005年世界典型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
表3 1978-2007年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演进
• 中国的持续增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整个东亚崛起的大环境之下。 从1980到1998年短短19年,按制造业在总出口中的份额来衡量,新加 坡从43%上升到了86%,泰国从25%上升到了74%,马来西亚从19%上 升到了79%,印度尼西亚更是创造了从2%到45%的神话,中国也从 48%上升到了87%;同时,即使东亚那些最早工业化的香港、台湾和韩 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十九年期间该比例也基本没有跌破它们在80年代 初就达到的90%的高比例水平,始终维持在90-95%之间 (Dicken,2003:48)。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 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 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 福利事业等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 军队、警察等。
3、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 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 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 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 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 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 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 等等;
规律。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 证研究,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 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
首先,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国际比较发现,产业结构高度的演 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发达经济的产 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1,发展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则显 著地低于1(表2)。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越接近1, 表明其离完成工业化的终点越近。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 看,至2008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二分之一。但 是,产业之间并不是均衡的,第三次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明显 快于第一、二次产业,第一次产业和第二、三次产业之间的 距离正在拉大(表3)。
• 我国在1978年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1998年进入工业化工业化加速阶 段,付出和牺牲巨大。例如,在1952-1960年的8年间,中国工业总产 值增长了4.36倍,工业净产值增长了4.41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和净 产值却负增长了3.6%和16.4%;制造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国内市场上工 业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在工业内部循环配置,没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