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达·芬奇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浅析达·芬奇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浅析达·芬奇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摘要】在文艺复兴时代,随着对古希腊艺术文化的再发现和重新检视,诸多经典艺术作品被艺术家们重新诠释出来,且绘画艺术以及理论在人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

达·芬奇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达·芬奇的绘画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的真实存在。

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艺术家开始追求的不再只是对古典艺术的简单重现,而是把学习古典艺术作为一种途径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即人文主义文化。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充分肯定和宣扬人的价值,宣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反对封建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和禁锢他们的这种精神对以后的民主、人性化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达·芬奇对科学与理性的追求带动了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且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留下杰出的精神文化甚至理论技术等遗产。

而为达到真实反映现实的目的,艺术家们也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开始尊重自然,尝试通过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去观察自然界。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打开了后世人们对待自身以及宇宙的新视角,也逐渐打破了过去的旧模式。

达·芬奇绘画艺术的出现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来说,无疑是最为瞩目且影响最广的。

关键词:达·芬奇;文艺复兴;明暗渐进法;理性科学目录引言 (1)第一章达.芬奇 (3)1.1作者生平简介 (3)1.2代表作品 (4)1.3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点 (4)第二章时代背景 (5)2.1中世纪宗教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5)2.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征 (6)第三章达.芬奇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6)3.1达.芬奇绘画艺术的美学贡献 (6)3.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达.芬奇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7)3.3达芬奇绘画中的科技应用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术的促进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引言文艺复兴时期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科学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达·芬奇绘画的艺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艺术界的发展,其追求自由的绘画风格突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达·芬奇在绘画艺术中创造的明暗渐进法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尤以《圣母子与圣安娜》为瞩目,该作品的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同时期的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也均从中受到启发。

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崇,使美术创作突破了原来的旧式宗教信仰,将“神”变成“人”,注入人性与情感;在表现技法方面提倡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用理性诠释艺术。

达·芬奇在透视学和解剖学两个领域均有所杰出成就,为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后世美术造型上起到了导航作用。

达·芬奇集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建筑家等于一身,是这个时代的巨人。

本文从分析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剖析其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及发展规律,兼谈达·芬奇作为时代的巨人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成绩和影响。

第一章达·芬奇1.1作者生平简介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

出生于十四世纪时期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芬奇的托斯卡纳小山镇。

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十分富有。

达·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

孩提时代,达·芬奇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兴趣奇广。

达·芬奇的即兴演唱,不论他所作的歌词还是歌曲乐调都让人惊叹。

达·芬奇酷爱绘画,经常为邻里作画,被誉为“绘画神童”。

达·芬奇的父亲将14岁的达·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画家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

在这里,达·芬奇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画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在20岁时达·芬奇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1482--1499年身在米兰的这段时间是达·芬奇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

达·芬奇的七弦琴拉得不错,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出现并且在米兰出名的。

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其无与伦比的才能却极受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青睐。

1499年为躲避战乱达·芬奇在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旅游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并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这之后达·芬奇再去米兰,并继续为米兰宫廷服务。

1513年移居罗马,罗马对于达·芬奇来说并不是很讨人喜欢的地方。

他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见到了米开朗基罗和其他当时在罗马的画家,但并没有显露他任何的艺术天才。

达·芬奇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类似于魔法的小把戏,以至于罗马人当他是巫师一类的人物。

1515年达·芬奇移居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

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

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独一无二的一笔。

1.2代表作品达·芬奇于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

1500年达·芬奇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产生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1503年,他创作了《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习作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之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他尤其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以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

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1.3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点当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他的绘画天赋。

约在1470年,当他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只是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却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

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虽没有创新,然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关注了空气氛围的表现。

这一特点表明他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

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

他于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

这幅画作尽管由于他去米兰而没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远远超越了他的老师以及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

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

这幅《岩间圣母》现藏于巴黎的作品,仍然是传统题材,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他的绘画在构图方面则注重模仿自然,再现真实,追求科学性。

因此在构图上多采取合乎科学规则的真实再现物体空间位置的线性透视,即焦点透视或一点透视。

达·芬奇在技法上也不断地探索,经常变换颜色的调法,创造一种被称为“明暗渐进法”(亦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

因为在在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技法中,仍残留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

而达·芬奇的“明暗渐进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

达·芬奇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性的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中。

画中充分表现和谐比例和各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比例。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年到1507年间创作的,它传出的讯息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反映了达·芬奇的心态和思想。

《最后的晚餐》在他这一时期创作中是最负盛名的作品。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少妇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除了微笑之外,就此幅画来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达·芬奇作画时的情感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首先是微笑的神秘,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

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

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

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

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