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周长的计算(教案)
重点
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难点
会用多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故事导入(课件演示):羊历3131年,青青草原上,羊羊族群的羊都幸福快乐地生活。可是,在对岸的森林里,灰太狼带着他的妻子红太狼却对着一群群的肥羊咽着唾沫。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等一班年轻的羊正在村前玩,村长慢羊羊为了防止灰太狼耍什么花招,叫来了喜羊羊和懒羊羊说:“喜羊羊,你把西边的房间用铁栏栅沿四周再围一圈,懒羊羊,你把东边的房间用铁栏栅沿四周同样也围一圈。”懒羊羊看看自己的房,生气地说:“我围的房间比喜羊羊的长,不公平。”同学们,懒羊羊说的对不对呢?你有办法判断出谁围的栅栏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
教学反思
周长的计算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用若干个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周长越短。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周长的计算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依据本课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几个习题,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他们两个围的栅栏同样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5+3)×2
=8×2
=16(米)
答:这个花坛的周长是16米。
求花边的长度也就是求这个正方形桌布的周长。
20×4=80(分米)
答:花边的长是80分米。
已知“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所求问题是“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用若干个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周长越短。
圈的栅栏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我把这四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6+4+6+4=20(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米。
长方形的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的总长度。
6×2+4×2
(15+5)×2
=40(厘米)
我这样拼,周长是40厘米。
第一种拼法周长长一些。
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练习,以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所学。
课堂小结
(1)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四边形有4个角。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用16张纸拼图形,有不同的拼法。
怎样拼周长最短?画图试一试。
(16+1)×2=34(分米)
我这样拼,周长是34分米。
(8+2)×2=20(分米)
我这样拼,周长是20分米。
4×法拼出的图形周长最短。
通过拼摆,我发现没有其他的拼法了,只有这三种拼法。
5×12=60(cm)
=12+8
=20(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米。
长方形的周长包括2个长和宽的和的总长度。(6+4)×2
=10×2
=20(米)
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米。
圈的栅栏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我把正方形的4条边加起来。5+5+5+5=20(米)
答: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米。
求正方形的周长也可以用乘法计算。5×4=20(米)答: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米。
4、解决问题。
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1)阅读与理解
已知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课件演示:
(3)回顾与反思
只有这三种拼法吗?
5、做一做
把12和右面这样的保鲜膜捆在一起,怎样捆最节省胶带?
课件演示:
6、小结: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生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讲授新课
1、求长方形的周长。
谁围的栅栏比较长?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课件演示。
(1)求长方形的周长的第一种方法: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2)求长方形的周长的第二种方法:
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60+5)×2
=65×2
=130(cm)
我这样捆,胶带的长度是130cm。
5×6=30(cm)
5×2=10(cm)
(30+10)×2
=80(cm)
我这样捆,胶带的长度是80cm。
5×4=20(cm)
5×3=15(cm)
(20+15)×2
=70(cm)
我这样捆,胶带的长度是70cm。
这种捆法最省胶带。
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演示:
(6+3)×2
=9×2
=20(米)
答:篱笆长20米。
先求剪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10+5)×2
=15×2
=30(厘米)
答:剪成的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
8×3=24(厘米)
(24+5)×2=58(厘米)
我这样拼,周长是58厘米。
5×3=15(厘米)
(3)求长方形的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2、求正方形的周长。
你喜欢哪种方法?
(6+4)×2=20(米)
5×4=20(米)
这种方法最简便。
3、做一做。
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个正方形桌布(如右下图),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学习者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巩固提升
1、做一做。
一个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求篱笆的长度,也就是求长方形菜地的周长。
2、把一个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剪成的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课件演示:
3、拓展提高。
把三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下面哪种拼法的周长长一些,长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