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商鞅变法PPT课件13 课件
商鞅变法PPT课件13 课件
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
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
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
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
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
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高一年级历史科 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 杨友亮
①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 大变革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体现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原有宗法秩序瓦解,新兴地主阶
级要求重建政治经济制度,各国改革风 起云涌 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①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继承父志,立志改革,广纳贤才,
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其深远影响有: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活力
3、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4、思想方面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
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
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 目的是什么?
与什伍相结合 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 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展开论战
商鞅向秦
孝公阐述富国
强兵之术,提
出变革政治的
主张,得到赏
识。在秦孝公
支持下,商鞅
与保守势力展
开论战,为变
法扫清了思想
障碍。
商鞅舌战图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 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 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 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 值的文化典籍。
牺牲精神。 ▪ ③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 ④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 ⑤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
阻力。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
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
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2)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2、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பைடு நூலகம்展
2)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3、重农抑商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
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成功原因:
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 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功 的重要原因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具全盘计划。 7、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执法如山,厉行法治,赏 罚分明。(“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秦 国 的 士 兵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国君 分 封 诸侯 制
诸侯国官吏
国君 县 制
地方县吏
在今天这个法治社会,依然 存在很多不法分子。我国战国时 期商鞅的“什伍连坐制度”能够 加强管理和控制,有效行使政府 权力,使得社会“道不拾 遗”“民不妄取”“山无盗贼”。 那我们今天还能采用这样的做法 吗? 为什么?
④重要条件: 商鞅来秦
从这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练一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 法?又为什么能变法?
必要性:大变革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 求;地主阶级的要求;秦国摆脱落 后,富国强兵的需要。 ⑴秦孝公等国君的励精图治。
可能性: ⑵商鞅以其突出的思想理论和果敢、坚 定、诚 信的行为赢得了秦孝公的支持,赢 得了秦国的人心,为其变法提供了有利得 条件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民主意 识的弱化 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
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6、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
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7、倡导君主独裁,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
四、商鞅变法的特点
A从内容上看(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 法治” ) 是最彻底、最全面的改革
2、变法内容
核心 ——“农战”和“法治”
具体措 施和内 容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第一阶段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前356年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奖励
废井田,开阡陌 第二阶段 推广县制 前350年 统一度量衡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全面 改革特点
彻底
二、改革的内容
1、军事方面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迅速发展。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 生机。 军事上,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 政治威望日高,还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
作用(消影方面):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激化阶级矛盾,是导致秦灭 亡的重要原因
2、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 3、允许土地买卖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4、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B借助国家力量,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 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 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C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对秦对中国历史的发 展有重大影响。
五、认识和启示
▪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 性;进步性;局限性。
▪ 启示: ▪ ①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 ②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
经 废井田、开阡陌; 确立土地私有制;提 济 “奖励耕织,“重农 高生产积极性;利于
抑商 ”;统一度量 经济交流。 衡
政 废分封,设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控制
治 什伍连坐制;
人民;保证变法执行。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1、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2、结果: 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为什么?
成功
▪ 成功依据: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 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 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 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 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 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 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 于新法推行,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 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 从而激化阶级矛盾,是导致秦灭亡的重要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四、影响(性质、地位、作用)
性质是一次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作用:积极方面: ①秦综合国力大增,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封建制度在秦确立起来; 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解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器的职能更加健
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封建经济
探究——据上所述,排斥儒家 是更好地执行变法的唯一选择,但 是排斥的办法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假如你是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位贤士,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也可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的内容:
措施
作用
特点
军 奖励军功,军功爵制;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 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 斗力。同时打击了贵 核心是
族的特权,树立了新 农战和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 法制; 经济优势。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