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关于试用期: 试用期时间: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 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 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 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试用期工资: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 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 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 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合同解除的种类 (一)协议解除( D93-1) 合同解除 单方解除(二)约定解除权(D93-2) (三)法定解除权(D94 )

(二)约定解除权 1、约定解除权的性质 2、约定解除权的行使(应通知对方) D95: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 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 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 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 消灭。



关于拖欠工资: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 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 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关于加班:条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 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 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 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 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 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又称合同的消 灭,合同关系不复存在,当事人之间的 债权债务消灭,当事人不再受合同关系 的约束。




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 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履行) (二)合同解除;(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免除)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混同)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3、经济性裁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 定,出现下列情况,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 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 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 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 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用人单位根据上述情况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向劳动 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2、刘某无义务将来信转寄给王某或通知王某来取,因此刘某不应当赔偿王某 的损失?
第二节 合同的解除




一、概念 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具备 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合同解除的条件 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 使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的行为。 特点: 1、合同解除只适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 2、合同解除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3、合同解除原则上必须有解除行为 4、合同解除的效果是使合同关系消灭

合同后义务可以是作为形式,如通知、 协助等;也可以是不作为方式,如不泄 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等。合同后义务是基 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而产生的法 定义务。对合同后义务,当事人也可以 在合同中特殊约定。法律规定及当事人 约定合同后义务,是为了维护履行效果 或者妥善处理合同终止事宜。
某年3月7日,外地王某因准备考GRE出国留学,欲在北 京市海淀区租房。刘某正好有空屋一间想出租。刘某、 王某因此订立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约定:租赁期4个 月,刘某从本年3月7日起将空屋一间租赁给王某使用, 至当年7月7日收回。并约定了价格和双方的其他权利、 义务。此期间,王某刻苦学习,GRE考试成绩较好,于 是向美国某名牌大学寄出入学申请。但直到7月7日,美 国学校仍未发出入学通知书。租赁期满,王某移居海淀 区新住址。由于王某在申请入学时一直用的是所租的刘 某的房子所在的通信地址,因此王某对刘某说,若美国 学校有信寄过来,请麻烦转寄给他的新址或通知他来取。 半个月后,美国学校的录取通知寄到刘某处,刘某收到 后;认为房客已走,所以仍到一边,给弄丢了。当王某来 询问时,他为掩盖自己的过失,竟然说没见到。致使王 某错过极好赴美留学机会。后王某多方查询,方知真相。 王某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赔偿损失。 问: 1、至7月7日,该房屋租赁合同终止,即双方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终止?


方某盖房子,缺少红砖。正好邻居吕某因为宅 基地没划好,家里却堆攒了大量红砖一时用不 上。于是方某找到吕某,二人商定吕某借给方 某一万块红砖,等吕某盖房时由方某还给吕某 同样的一万块红砖。后来吕某的儿子在部队提 干,不再回村里来了。吕某取消了盖房的计划, 找到方某,要求将一万块砖折价偿还。方某联 系到前年吕某曾向他借过500斤米,一直没有 偿还,于是要求将两项债务抵销。 问: 若一万块砖和500斤米的价钱大致相等, 方某能否将两项债务抵销?


三、解除权 1、解除权的种类 法定解除权 约定解除权


2、解除权的行使 A、前提:解除权条件成就 B、当事人一方依法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 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 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C、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 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3、解除权的消灭(除斥期间)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 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 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 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三)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是指在发生法律规定的情形时,一方当 事人可以单方意思表示解除合同的情形。 1、因不可抗力解除合同。 2、因一方预期违约而解除合同。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 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 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如因不安抗辩权的 效力中关于解除合同的情形(D69);因标的物 瑕疵而解除的(D148);因租赁物受损而解除 的(D219)。
第三节 债务抵销


一、法定抵销 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 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 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法律 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 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 知到达对方时生效。



注意以下几点: (1)能够相互抵销的债务应是标的物种 类、品种相同。 (2)行使抵销权的一方应当及时通知对 方。 (3)双方的债务已届清偿期。 (4)应是法律规定或性质上适于抵销 的债务。





2、用人单位需要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才能解除劳动合 同。 D40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 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 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 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 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 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用人单位根据上述情况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向劳动 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 同。





1、劳动者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即下列 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 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 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另外,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 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 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劳动者根据上述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六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的条件及其法律后果;了解当事人单方有权 解除合同的情形及其法律后果;了解债务抵 销和混同的适用情形;了解债务人将标的物 提存的情形及其法律后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合同的解除、债务的抵销
第一节 概说


一、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 二、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的情形(原因) 履行 解除 抵销 提存 免除 混同 三、后合同义务 指合同关系终止后,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仍 负有某种作为或不作为义务. 1、通知义务 2、协作义务 3、保密义务


根据现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 劳动合同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 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三)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 合同。



1、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D39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 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 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 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 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即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 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 劳动合同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被劳动教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