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阅读专题: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专题: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时间
主题第13讲修辞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
1、掌握六种常见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和设问。

2、延伸修辞的拓展迁移训练
歌词中的修辞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同桌的你》排比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离别的车站》排比
“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好想好想》对偶
“谜语之中”猜修辞
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直流,
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绿洲。

(打一农业活动)比喻插秧
长长的黄鳝,短短的泥鳅,
弯弯的虾米,倒挂的石榴。

(打一日常工具)排比和比喻秤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洲上。

(打一植物)比喻和拟人荷花
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

造成这种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

”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

唐代的散文家李翱在《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
(7)老虎大吼一声,震得地动山摇。

()(8)春日,春雨潇潇,绿幽幽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像一幅烟雾迷蒙的冰墨画。

()(9)一支支春笋,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微笑,在春雨里淋浴。

()(10)懂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是我国古代的锝中医”华佗。

()(11)天空中的云彩,有时像高山,有时像骏马,有时像巨人……变幻莫测。

()(12)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13)诚实和信任难道不比金钱更重要?()(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5)水仙身着白色裙衫,在风中行走姗姗。

()【巩固提升】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二、
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

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

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①,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

“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

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

“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

”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

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

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

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

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

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

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

后来我们和于先
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

“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

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

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

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

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

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

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

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

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

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

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

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

我替于先生高兴。

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一、回忆课本中出现过的修辞手法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
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二、修辞手法大通关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
⑫十字路口的西瓜摊也一点没见小,老头儿纳闷,“出啥症候了,他们都聋了?”他清清喉咙:“四毛钱一斤了,流蜜含糖的大西瓜!”
【注】短工市:短工,临时的雇工,他们靠出卖劳动力挣钱,三五成群的在街头形成短工市。

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二、下节课预习
1、下节课主题:《阅读训练——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
2、预习作业:
看图画写一写
提示:
写身体部位
写动作,加修饰语
将一个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