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常见的结构形式

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常见的结构形式


明快简洁—— 像一幅线条简洁的淡墨山水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 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 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 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课堂示例
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 何特点?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 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 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 的惆怅之情。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常见作家的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委婉含蓄—— 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6)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
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
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 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小时不识月,呼 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清新自然—— 像一池雨后出水的芙蓉
(三)、直击“转”句。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 (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 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 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 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示例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 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 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 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 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 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 "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 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 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 承转合。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 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 “善救 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 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 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 ” 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 “收句非 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 载《词概》) ”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 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 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 旨的一把钥匙。
课堂示例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 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 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 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1、“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① 。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②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③,归思欲沾巾。 ①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②淑气:和暖的天气。 ③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 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 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
明白晓畅—— 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 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 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 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 厚,理趣盎然。
示例、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
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 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 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 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 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 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 志"更有根基。
2、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 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 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 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 说· 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 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一、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 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 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 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 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 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 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1、 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 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 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 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 人情感。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可 以概括如下: 1、 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 篇章; 2、 揭示诗歌的主旨。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 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 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 结构形式,常见的有照应、开门见山、层 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 有助于鉴赏。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本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今日水犹寒"寓 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高度褒赞了荆轲在国家危 难之时冒险犯难挺身而出和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 而且还隐含了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水犹寒"一 语寄托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确实是"以景愈结情 语"。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 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生不逢时,沉沦寂寞, 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 可洒的极大苦闷。
--陶渊明《归园田居》
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 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明净绚丽—— 像一株静静开放的牡丹
(4)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 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 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 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 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 阐理。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 (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 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 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 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 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 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 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3、 伏笔照应 伏笔照应即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是指 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 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 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 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 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 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 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 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这样 使诗歌结构前呼后应,起承转合浑然一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