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 3. 经济调节机制和手段。国家借助指令性计划、以行 政方式配置资源。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单纯依 赖行政方式和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 运用。 • 4.国营企业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全民所有 制等同于国家所有制,又把“国有”等同于“国营”, 从而建立了国营企业制度。国营企业制度是计划经济 体制的微观基础。其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 一,政企合一。 • 5.资源分配和产品流通。生产资料采取计划调拨, 生活消费品采取统购包销的办法。 • 6.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单一的 按劳分配,排斥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但在实践中形 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机制。 • 7.激励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忽视生产经营单位 与生产者个人的物质利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等 方式来进行精神鼓励。在国家、集体、个人的物质利 益关系上,偏重于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忽视个 人利益。
– (二)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平衡性
•
首先,资源相对于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 结构和多样性的需求而言是不平衡的,人们 不得不进行选择,分出轻重缓急; • 其次,资源的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国 家﹑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是不平衡的。
• (三)选择和资源配置
– 所谓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 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的满足人类的 需要。选择可分为最优选择和次优选择。 – 选择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第二节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 心问题
• 一﹑ 资源配置贯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始终
–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 过程,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 产过程的效率
• 二 ﹑影响资源合理配置的因素
– (一)资源配置方式 – 选择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会直接影响资源 配置的效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都可能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和 不平衡性
•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与资源
•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 通过生产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等 需要。 • 资源是指用于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 产品和无形产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
• 二﹑稀缺资源和资源配置
– (一)人类需要的无限性
• 人类需要有两方面的性质:第一,多样性;第 二,无限性。
• (二)财产关系
– 财产关系首先是财产的所有制关系,谁掌 握了财产,谁就有支配财产和资源的权力。 – 财产关系不仅决定产品分配方式,他还直 接决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从而决定和影 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格局目标后果。
• (三)决策结构
– 集中决策型 – 分散决策型 – 集中与分散决策结合型
• (四)信息结构 • 不同的决策方式 有不同的信息收集﹑ 分析﹑传递﹑反馈的 机制和渠道。
• (四)资源有限性与选择成本
– 选择成本又称为机会成本,它是指作出一 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最好的 用途。 – 比如说,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可获得利润20 万,投资于股票市场可获得利润15万,如果把 这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那么可以从股票市 场得到15万就是其机会成本,如果把这10万元 投资于股票,那么可以从房地产投资中获得的 20万就是其机会成本。一般地,最优的资源配 置意味着该笔资源投向某一用途所担负的机会 成本最小。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弊端
•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建国后,经历多次调整,在我国 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结构。在城市,实行全民所有 制;在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 • 2.组织结构。整个社会经济形成一个统一运行的组织, 国家按照行政部门、行政层次、行政区划分配经济管理权 限,整个经济形成彼此隔离的“条条”和“块块”。 这 些行政管理机构各管一摊,形成经济运行中的“条”“块” 分割。这种分割,严重地阻碍了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使 个量资源难以通过横向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计划配置的缺陷:
(1)对微观经济难以发挥作用 (2)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巨大浪费 (3)经济主体易产生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
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 (1)从理论上讲,是受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一书的影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 理论,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中国与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建国初期也毫无例外地以苏联 模式为蓝本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下的 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动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 制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 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它一方面反映了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的计 划经济思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大规模 工业化的迫切要求。 • (2)从政治背景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面临着列 强的重重包围,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对中国实行的禁运。为 了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能进行的干预和侵略,加强国 防力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的首位。为此,中国领导人选择 了集中动员和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以便把有限的资源运 用到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中去。而高度集权的计划 经济体制正好能适应这种需要。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 改革
•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分析市 场经济的一般内容,然后才能考察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特征﹑模式﹑运行等。
•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如何 实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它不仅是一个技 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或资源 配置的社会经济形式问题。
第一节
• (五)竞争与垄断
– – – –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资源配置方式
• 一﹑计划配置和计划经济体制
– 特点: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中央决策机构;配 置手段是以行政命令形式层层下达计划指标。
计划配置的优点
• (1)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通盘考虑,能够从总体上 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生产力布局协调,保证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 从而避免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无政府状况和周期 性危机。 • (2)计划调节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 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应付突发事件。 • (3)计划配置资源的手段可以合理地调节收入 分配,保持适当的社会公正。
• (3)承受过一百多年殖民地、半殖民地屈辱的中 国人,从领导人到普通群众,普遍怀有赶超西方 发达国家的强烈愿望。为了实现这种愿望,中国 领导人认为仿效苏联的榜样,依靠已经取得的国 家权力,充分动员和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 完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制定了高速赶超的发展 战略。 • (4)任何制度变迁都存在一个“路径依赖” 的问题。中国长时期是一个小农充斥的国家, “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形成了牢固的历史传统, 这可以说是建立集权体制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