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三国至隋唐文化》练习题及答案1.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开凿于这个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称“南朝四百八十寺”。

北周皇帝却下令灭佛。

这反应了南北朝时其()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佛教影响力较大2.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

他们主张自然是木,名教(儒学)是末,有的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

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而缺失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冠位在僧侣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内容; 唐朝好几个皇帝还把道士请入皇宫炼丹。

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表明了儒学被统治者摒弃4.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的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卬证C.《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D.《桃花源记》可作为史料确证史实5.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之情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6.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等。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的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7.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由此可知,玄学()A.崇尚神学迷信B.吸收了道家的学说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了儒学的传统8.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人中原,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域外)文化交流日益深人9.吕思勉说:“崇尚文词之风,亦至魏、晋而始盛。

而其源则实自魏之三祖开之。

”据此可知,“崇尚文词之风”启自()A.曹魏B.北魏C.东魏D.西魏10.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三大特点,“在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

在风格上,敦煌式酋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汉式风格并存……在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

从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11.李泽厚在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时,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

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拘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岀不穷和不可思议”。

获此评价的诗人应当是()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 口居易答案C12.唐宋时期,很多皇帝各种宗教都提倡。

如唐玄宗亲自注释《孝经》《金刚经》《道德经》,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提倡“以佛修心, 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上述现象说明()A.儒学己经丧失其正统地位B.理学的社会基础薄弱C.三教合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D.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13.康有为认为:“自唐以后,尊二王者至矣。

然王之不可及,非徒其笔法之维奇也,盖所取资管议魏问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态奇变,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揭示了书法艺术中人的木质精神一任情态性B.表明了书法在技法层而上的严谨法度C.“二王”是王羲之、柳公权D.王羲之的行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14.北朝著名文学作品《木兰诗》中载:“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妇女地位提升B.北方战乱不断C.儒家思想盛行D.北方经济衰退15.在《送子天王图》中,吴道子将武将的脸型画得与唐代武士俑的而貌几乎一致;在千福寺的壁画里,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表明吴道子的画作()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绘画的最高成就16.欧阳询、虞世南、薛樱张旭、怀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岭杜如晦.沈伶期贸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17.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人物许多是全裸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至多半裸上身;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全穿上了宽袍大袖的衣服。

这种变化反映了()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B.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C.中原地区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D.越接近汉文化中心,佛教本土化特点越明显18.唐朝时,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增多。

由此可知()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B.唐朝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D.唐朝的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作了重要贡献19.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以盈补虚”与“出人相补”,以此来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成功也具有“作纯理探讨”色彩。

这表明此时期()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20.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卬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卬历己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此举是为了()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垄断雕版卬刷技术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21.754年鉴真到达日本首都时,安宿王出城迎接,H木多名高僧相继拜谒鉴真。

不久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并决定把过去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

材料表明()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H本国D.只有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22.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玄类西行体现唐太宗“示存异方之教”的宗教政策B.这条路线被称为“瓷路”,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C.玄奘开始将佛教传人中国挑战了儒学地位D.指南针也经此路线传入阿拉伯以及欧洲23.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乐者所持乐器有羌笛、羯鼓等,舞者多祖上身,挂缨珞,赤脚,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反映出()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B.佛教艺术在交融中走向本土化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交流融合2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此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

这表明当时()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 “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25.阅25.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经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唐代的习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 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北魏广建佛窟,南朝佛法兴盛,北周武帝灭佛,这些现象都说明当时的佛教影响力较大,故D正确。

A项材料中表现不出来;材料叙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未涉及到中外文化的冲突, 故B也是错误的;材料中也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矛盾,C错。

2.D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是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史实错误;从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可知,士族是有精神信仰的,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极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弱化,故D项正确。

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统治者非常重视道教,甚至将道家经典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选A项;B、D两项史实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 庄园经济发达,这与材料信息相符,说明《桃花源记》有着极强的史实依托,C 项正确。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韩愈恢复原典,复兴传统儒学的决心与责任心,故A正确;韩愈赞美古代先贤,本质是期望复兴早期儒学思想, 故B错误;C项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也未提及韩愈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故D项也是错误的。

6.A由材料“涉及饮食烹饪的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 做菜肴和点心等”可知,《齐民要术》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方法,故选A项。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D项错误。

7.答案B,根据材料“崇尚老庄” “宣扬'无'是万物产生的根本” 可知,玄学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故选氏8.D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等外来丝织品不断输人中原,内地也能生产“胡式锦”,可见中外(域外)文化交流日益深人,故选D项。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B、C 两项史实错误。

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亦至魏、晋而始,源头应该是实自魏之三祖开之”并结合所学可知,三项均晚于比普早的曹魏政权,故选A 项;B、C.D西晋,排除。

10.A根据材料“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卬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故选A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