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会与父母沟通(2)

学会与父母沟通(2)

《学会与父母沟通》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准确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从感情上热爱父母,从行动上孝敬父母。

水平目标:能准确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升与父母沟通的水平。

知识目标:准确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克服“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与学重点: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与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造成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因素。

教法与学法设计:讨论交流法、情境材料分析法,师生、生生互动,多媒体。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看图片:我们以前多么相爱(多媒体)感受家的温暖。

不过现在:看两篇日记:苦恼的女儿;伤心的父母(多媒体)共同解决:他们这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一说:你与父母之间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你能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吗?(二)整体感知信息搜索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实行标划。

2.尽量完成综合水平训练“网络填空”部分。

(三)自主探究交流共享学习任务一: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活动一:情景感悟教师出示下面的几幅生活场景:第一幅:一名中学生正给自己的日记本加上一把锁第二幅:饭桌上父母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孩子冷淡的回答说,“什么也没发生”第三幅:一位母亲在偷听女儿的电话第四幅:一名中学生把父母买来的衣服扔在地上说:“真土气,我不穿”学生思考问题:(1)漫画中的场景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吗?你觉得这些事情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子女与父母在交往中发生了冲突。

(2)结合上述漫画反映的问题,同学们实行分组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课堂内巡视,了解学生的主要观点并参与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实行组内交流,然后每小组选派代表实行班内发言。

教师实行简要小结: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年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增强、成人感增强,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不希望父母过多的约束自己,渴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二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心理差异。

两代人在心理观点.行为方式上都存有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交往中的误会、摩擦甚至对立,影响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活动二:我来扮演“唉,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这是很多父母经常发出的感叹之言。

很多家长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也没有,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

到了一定水准,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

请学生分别扮演材料中的父母与孩子实行展示。

要求:(1)设计合理的语言与动作,要能通过表演展示出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原因。

(2)小组内实行合理的分工,确保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学习任务二: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活动一:献计献策教师展示下面的生活场景:情景一:“妈妈,明天我和同学去打球,好吗?”刚刚回到家里就问,明天是周末,刚刚很想放松一下。

不过没想到妈妈阴沉着脸说“你怎么不想想你离中考还有几天啊!整天就是知道玩!”刚刚也生气的说“我就是下午去玩,又不是整天。

再说了,打球又不耽误我中考的”。

情景二:第二天下午,妈妈买菜回家,看到刚刚房间里空空的,人早走了。

妈妈气愤的说“回来了我一定狠狠的教训你,说好不去打球的”。

学生阅读教材后,分小组实行讨论,然后设计出2~3条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小组实行展示。

教师实行归纳:(1)理解父母。

(2)尊重父母。

(3)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活动二:情感会客厅:女儿上了初中以后,与我们的交谈逐渐减少了,问她学校了的事,总是一句‘不知道’就打发了我。

有一次她不在家,我偷偷打开她的书包看了她写的日记,回来后被她知道了,她发了疯一样的和我吵架,我的心都快凉透了,孩子,我看你的日记也没有恶意,你这样一个年龄的孩子我们对你的成长也是不放心啊,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妈妈呢?学生实行换位思考,对材料中的现象实行分析:如何看待小芳妈妈的做法,能理解小芳妈妈的心情吗?活动三:亲情体验:说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亲情故事。

师生共同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如父母实行沟通呢?全班汇总“沟通金点子”(1)经常与父母聊天,讲讲学校发生的事。

(2)抓住晚饭后或其他空闲时间邀请父母一同散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3)给父母写亲情信。

(4)在父母心情不愉快时,勤做家务或向父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活动四:情景体验当你处于下列情境中时,你会怎样做?情境一:上学前,父母又不厌其烦地交待:路上注意安全,上课一定好好听讲。

(唠叨背后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我们应理解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这份深情厚爱。

很多时候,行动是对父母“唠叨”最好的回答)情境二:星期天自己想出去找同学玩,但父母却要求自己在家学习。

(严格要求是父母的责任,可能偶尔方式有失妥当,但体现了父母的殷切希望,我们应虚心听取父母建议,并主动告诉父母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情境三:放学回家见到父母心烦意乱、情绪不佳。

(父母面临家庭、工作双重压力,也有烦恼;我们要主动和父母沟通,缓解他们沉重的精神压力,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相关链接: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主动交流创造机会认真倾听主动道歉善于体谅控制情绪分担责任讨论问题(四)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1)学生根据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课本上整理出本节课的主要观点。

(2)学生整理课堂笔记(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1.最近,小琳理解了一位新朋友,相互之间经常通电话。

这引起了小琳妈妈的注意,常常教诲她要认真学习,不要煲“电话粥”。

为此,小琳与妈妈大吵了一顿。

下列说法准确的有()A.妈妈管教太严了B.小琳与妈妈应相互沟通C.有利于小琳与妈妈的沟通D.小琳交朋友、通电话是对的,妈妈不应管教观察漫画,回答2、3题。

2.漫画中父母的行为()①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②是造成当前代沟存有,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③说明了孩子总是有事隐瞒父母④是尊重孩子,关心孩子全面发展的表现⑤是侵犯孩子隐私权,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表现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⑤3.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该()①和父母据理力争,要求父母改变这种错误做法②首先要理解父母的用意,理解父母③什么事情都要主动告诉父母,争取父母的理解④对父母实行相关隐私权的法律知识的宣讲⑤向法院起诉,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⑤一位很想成为好妈妈的母亲,却悲观到要放弃自己的亲生女儿。

女儿在和母亲的对抗中持续离家出走,好不容易回家后,母亲却对女儿产生了“防贼”的心理。

女儿平时和家人很难有什么交流,有一次和妈妈顶撞,妈妈打了她一耳光,她扔下书包就跑了,从此之后,女儿就离家出走成习惯了。

看完材料回答4~6题。

4.你觉得造成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有()①对母亲管教方法反感导致的逆反心理②学习压力过重③妈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④母女之间缺少交流A.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5. 【2011·益阳】王超是个喜欢绘画的男孩,曾获省级少儿绘画二等奖。

进入初三后妈妈把王超的绘画工具都锁起来,并要求他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

王超压力很大,几次数学考试都没考好,他很苦闷。

一次王超去看画展被妈妈发现后,连双休日妈妈也不让他出去了。

王超在家不愿和父母说话,放学也不按时回家,妈妈多次四处寻找。

一次王超晚归,看到妈妈在流泪,他决定找妈妈谈谈。

你觉得王超会和妈妈谈什么呢?(两点即可)参考答案:理解母亲的苦心,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让母亲了解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向母亲道歉,请求母亲的谅解;表示以后听取母亲的教诲,不再让她伤心、担心。

等等。

参考答案:1.B 2.D 3.C 4.D6.(1)因为父母的宽容(谅解),同学们的与人为善(协助),以礼相待(礼貌),诚信待人(诚实),感动了程欣,所以心里暖暖的。

(说明:第(1)问,准确回答四种交往品德得2分,少答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

学生不能把材料重复一遍作为答案,要用学科语言实行概括。

)(2)①赞赏父母和长辈;②认真聆听父母和长辈的教导;③协助父母和长辈做事情;④与父母、长辈不必太计较;⑤出门或回家主动和父母、长辈打招呼;⑥了解父母、长辈的想法;⑦尊重理解父母和长辈;⑧注意与父母、长辈换位思考;⑨与父母、长辈发生矛盾时,要冷静,心平气和地沟通;⑩精神上安慰、体贴父母和长辈;等。

(说明:第(2)问,答案多元,符合题意即可,准确回答两层意思得2分,少答一层扣1分,扣完为止。

)(六)总结升华指导践行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难免还会与父母发生误会和矛盾。

但有了今天的思考,我想大家面对这些矛盾时会更加成熟和理性。

“哀哀父母,生我劳”。

有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理解,有了对父母的尊重,同学们肯定会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有效途径,与父母共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希望大家回去,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制定一个改善与父母关系的新计划,并认真执行。

学会与父母沟通,相信你能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