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3.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重点: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欣赏fiash音乐《但愿人长久》
一.借月导入新课
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
但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就让我们与苏轼共同夜游承天寺。
板书课题
如果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绝唱,那么本文怎就是经典咏月小品文,也可以说是记游散文。
二.走近苏轼
多媒体展示苏轼画像,苏轼这位名垂千古的人物,你对他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介绍。
三.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1.诵读,叩开生字之门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学生试读,齐读
多媒体展示:遂寝藻荇
2.叩开词句之门
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实词
四.再读课文,走近苏轼的内心世界
大家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吗?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1)文章一开头就就记“夜游”的时间是?
(2)哪句话又交代了他“夜游”的原因是?
(3)“欣然”作何解释?“月色入户”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得有情有味,请你体会其中的妙处。
过渡语: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时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
(4)作者见月起行,为何将地点选在承天寺?为何又唯独找张怀民做伴?
显示出与好友“心有灵犀”喜悦的句子是什么?
齐读描写月景的句子
(5)对于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写月而无月,但皎洁的月光无处不在,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6)品味两组句子有何不同表达效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7)这样的月景,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力描绘一下。
(8)“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笔下这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竹柏图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9)结尾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人”有哪几层含义?此句表达怎样的胸襟?
五.学生齐背课文
学了本文,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
小结:全文仅84个字,对澄清透明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作者的一个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结束语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也非处处有。
但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苏轼以自己面对挫折时的乐观豁达点明了这一人生真谛。
相对于苏轼,我们的困难与挫折显得如此的渺小,也让我们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用豁达去创造诗意的人生吧!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景——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心境——随缘自适
豁达乐观
闲人——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