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社会科学研究 2006161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贾松青1摘要2应从/四维时空0的视域衡估国学的/四重价值0,即: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共性,观照国学的普世价值;着眼于国学发生演化的特定语境,观照国学的历史价值;着眼于现代化的需求,观照国学的现代价值;着眼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观照国学的后现代价值。

由是,国学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三:构建国学精神的普世价值系统;促成国学精神的/潜现代性0与现代性对接会通;提升国学精神的/类后现代主义0。

国学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亦有三:双重批判;文化对话;现代阐释。

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则应以民族传统文化(国学)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

1关键词2 国学价值;国学现代化;当代文化建设1中图分类号2G 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0-4769(2006)06-0001-061作者简介2贾松青,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四川成都 610071。

一、/国学热0的特定语境与国学价值的全面评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对8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冷静反思,/国学热0在思想文化界异军突起。

过了10年,/国学热0继续升温,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围绕国学研究展开的观点交锋,在学术界更是掀起阵阵波澜。

其实,自/五四0之后,遭遇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猛烈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早已失去昔日唯我独尊的辉煌,而退守到花果飘零的边缘地带,为何在近十余年却东山再起,几成显学?深入考察分析,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特殊语境的。

其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由屈辱的历史和长期的贫困所窒息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复苏,民族主义情感和大国情怀又触发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寻。

尤其是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凌厉攻势,国人和知识分子对本土文化的护卫心理和自恋情结也就愈益强烈。

其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道德失范,价值迷失,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群体、义与利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失衡,理想主义沉沦,物欲主义泛滥;英雄主义冷落,市侩哲学横行。

当原有的意识形态不足以完全填补价值真空和抚慰灵魂的时候,人们便到尘封已久的国学尤其是儒学那里去寻找灵魂的解毒剂和精神的家园。

其三,西方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人与技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异化,造成了精神道德的危机。

面对如施宾格勒所说的/西方的没落0,一些西方人将目光移向古老的东方,希冀从儒学中探求到疗救西方/现代病0的灵丹妙药。

其四,近数十年来工业东亚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证伪了惟有新教伦理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韦伯命题,/儒教资本主义0论破茧而出。

海外当代新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依据工业东亚的经验事实,认为儒家伦理是东亚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并鼓倡/儒学第三期发展0说。

这些也成为推动大陆国学研究的一个外在因素。

其五,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学术界从激情转向理性,从启蒙转向反思启蒙,从思想转向学理,这一研究路径和学术范型的变更,也促使学人矫正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偏颇,重新客观地评估国学的价值。

无疑,积极健康地开展国学研究,推进国学现代化,对于承续中国文化命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科学全面地评估国学的价值,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学现代化,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国学资源的基本前提。

以往,不少学者以阻滞还是促进中国现代化作为评估国学价值的根本尺度,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仍嫌有失片面。

今天,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我们理应以历史与现实、当今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宽广视野来审视和评估国学的价值。

笔者在吸纳已有的国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四维时空0的视域来衡定国学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四重价值0,即: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共性,观照国学的普世价值;着眼于国学发生演化的特定语境,观照国学的历史价值;着眼于现代化的需求,观照国学的现代价值;着眼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观照国学的后现代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国学的/四重价值0,只是相对的分梳,实际上它们之间有些是交叉重叠的,有些是相互排斥对立的。

另外,由于儒学是国学的主体和精魂,故本文以儒学为例展开叙述/国学的四重价值0。

第一,普世价值。

大凡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体系,都具有时代性和普世性双重属性,都或多或少包含有某种普世价值。

思想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根源于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共同性,根源于人类对超越自然、实现人性的追求。

它是人类道德价值的底线,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准则。

儒学作为世界上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蕴涵有不少普世价值。

比如,儒学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等道德律令,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万世而不移的普世价值。

除此之外,儒学中更多的价值理念,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宽、勇、和等等,均兼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双重属性,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具体历史内涵,作为观念样式,它们却具有超时空的价值,这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倡/抽象继承法0的意蕴所在。

第二,历史价值。

一定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历史性。

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独尊于西汉中期,尔后虽经佛教传入、道教崛起、玄学盛行,但始终在绵延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由于它是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宗法社会和专制王权基础上的,因而它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定思想内涵和时代烙印。

论说儒学的千秋功罪,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儒学回到它所由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语境之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评价。

总体而言,儒学在封建社会的早、中期,其历史效应主要是正面的、积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其历史效应则与之相反。

但仔细辨析,儒家的历史功用却较为复杂。

比如,作为学统的儒学与作为政统的儒学,作为原典儒学的孔孟之道与作为变异儒学的宋明理学,各自的历史形象和历史价值明显不同。

/三纲六纪0对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曾经起到了某种积极作用,但如今却是令人不齿的封建垃圾。

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确乎是/以理杀人0的精神枷锁,但其中/以理制欲0的思想要素或许有助于治疗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病症。

第三,现代价值。

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主题,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以现代化为参照系来评价和探求儒学的现代价值,这本是儒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对儒学进行全面观照,我们会发现儒学与现代化既有同构契合性,也有异质冲突性。

就契合性而言,儒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儒学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可以与市场经济信誉至上的伦理要求相融相通;儒学敬业尽职、/宁俭勿奢0的自律意识,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儒学/推己及人0、/礼尚往来0的道德规范,可以与商品互利交换原则挂钩对接,112如此等等。

就冲突性而言,儒学/重道轻器0的伦理中心主义,表现出对科学技术的忽略;儒学/重农轻商0、/崇本抑末0的治国主张,暴露出对工商业重要性的漠视;儒学/重义轻利0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对商业谋利的排斥;而儒学/和而不争0的人生态度,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相牾;儒学/内圣外王0的人治模式,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离;儒学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与现代的平等原则相冲突,凡此种种,都是阻碍现代化的精神因素。

第四,后现代价值。

20世纪之后,在西方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危机已经昭示着西方文化的危机。

西方启蒙思潮所鼓倡的人类中心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物质主义,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群体之间的紧张,物质与精神相分裂,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所淹没。

由是,在后工业社会的新的历史语境中,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等著名思想家对于由启蒙思潮嬗变而来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而这种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恰恰在思想内涵、理论形态等方面表现出与儒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奇妙的暗合和惊人的近似。

正是基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危机和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西方人才发出这样的世纪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0。

而在中国,原本在西方相继问世的/前现代0、/现代0与/后现代0却被挤压在同一时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思想同时交织存在。

以现代性为基础,以/后现代0为引导,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就是这一发展方向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表现。

而科学地整合传统文化、现代性思想和后现代主义,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由此,中国人也和西方人一样,需要到儒学那里去寻找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养料。

因为儒学敬畏天命的/天人合一0思想、克己爱人的社群观念、仁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以理制欲0的人生旨趣等等,虽属/前现代0文化,具有顺从自然、群体本位、压抑个性等理论缺失和历史局限,但经过创造性转换,却可以融入后现代主义,用以弥补现代性之不足。

至于儒学/天下为公0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0的世界主义,/民胞物与0的博爱情怀,则更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境界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一种憧憬。

以上分析表明,儒学既含有大量积极的、超越性的因素,也存在不少消极的、局限性的成分,实则整个国学亦复如此。

所以,对于国学这份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0的/二分法0。

只有这样,才能既摒弃文化激进主义,又避免极端文化保守主义,从而跳出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互动。

二、国学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路径尽管以儒学为精魂的国学包蕴大量积极的、超越性的思想构件,但它毕竟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国学在历史形态上属于/前现代0,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种种缺陷,前述儒学与现代化的多种异质冲突,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国学的文化精神要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国学潜在的多重价值要真正被当代人类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就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依托现代社会的载体,融入现代生活的洪流。

事实上,国学的现代化指向早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如今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是,国学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实现国学现代化的路径是什么?此处笔者仍以儒学的现代化为例,略述己见。

基于前文对儒学/四重价值0的评估,笔者认为儒学现代化的内容并非简单等同/开出现代性0,而是涵盖以下三条进路:其一,基本层面)))构建儒学的普世价值系统。

在中国,过去普世价值常常被遗忘甚至被批判,实则普世价值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纵观人类历史,普世价值的认同越多,文明冲突和社会冲突就越少;普世价值的认同越少,文明冲突和社会冲突就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