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云时代看今日现代教育技术新样态
生为本想未来智慧课堂教学启华章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等兴起和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技术进入智能化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
对于一日千里的新技术地不断崛起,教育能否赶上其步伐,广大教师能否迅速跨越这条“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将技术扎根于教育实践本身,与教育很好的融合,让技术为教育更好的服务。
这是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智慧教育项目重要的一个环节。
现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确定创新实验室项目作为重点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扎实有序地推进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市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方案》以构建生态型智慧校园为目标,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核心,通过创新实验教室项目促进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和跨学科教育,让参加者透过动手设计 (design and create) ,将科学、工程、多媒体、艺术及音乐等跨学科知识,融会于一个充满互动合作、寓游戏于学习的环境。
以实验先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扎实稳定地推进我校智慧校园试点项目建设的工作进展。
二、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创新实验教室建设目的在于让学习者透过动手设计 (design and create) ,将科学、工程、多媒体、艺术及音乐等跨学科知识,融会于一个充满互动合作、寓游戏于学习的环境。
教师通过STEM项目与各学科老师建立伙伴协作关系,将创新教学法及工具融合课程,并成为推广未来教室的先行者。
透过创作,学生会不断探索多种实践创意的可能性,反复试验不同解决困难的方法,以及将科技融入艺术当中,让他们发挥和表达无穷的创意。
学生在创作时,亦会互相分享和合力实践创新的意念,从中领略团队沟通和合作的艺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基本功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
(二)主要任务:
1、新课改提出的各学科之间要上下贯通、有机衔接,要建立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
教育者通过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转变,利用创意科艺教室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智慧发展。
在学校开设相关专题教育,与各学科老师建立伙伴协作关系,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大课堂,建成符合我校特色,涵盖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智慧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2、创新实验教室项目主要教学由麻省理工开发之编程语言-Scratch,通过积木形式的编程指令,降低小学生学习编程的门槛,
并通过与各种传感器、机器人积木套件、3D打印技术等硬件配套,将软件与硬件进行整合兼容,让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相连,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探究的能力,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创新、协作、解难,提升学习动机及学与教的效能。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创新实验教室项目培训
我校项目建设工作坚持“先培训、后实施”的原则,组织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等人员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应用模式等内容的专题培训,提高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鼓励跨学科的教师运用Scratch进行教学应用,让学生尝试将Scratch运用到计算机科目以外范畴,进行不同方面的创作,从而更加巩固所学的内容。
(二)开展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需要,充分运用创意科艺教室项目设备设施,改造和优化现行的课堂教学环境。
类似互动式智慧课堂是小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多学科综合能力,创新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创新性学习的需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在课程学习期间向师生充分开放创意科艺教室课堂教学设施,同时对于兴趣小组,科探小组允许学生使用相关软硬件设备,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及创新课题,使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与教育教学实践和谐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三)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构建支持学生主动学习、支持教师有效教学的智慧教室环境,以智慧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开展多学科大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创意科艺教室项目以Scratch为代表的创作工具的融会使用,开发学生的创意,发挥其自学能力,为学校课程提供多元化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例如形成分阶段,综合性的“身边的奇妙世界”(智慧生活大课堂项目)。
提升学生运用信息科技的能力,建立师生同步学习,教学相长的契机。
(五)构建智慧型教师团队的培养模式和策略探索研究
21世纪的学习,强调自主,自发,而且没有单一的方法。
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坚持目标,努力改进,这些都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精神。
因此积极与校内、校外教师进行伙伴协作,促进跨校伙伴协作及交流,促进教师于学校课程内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法及工具,可以令更多学生受益。
同时深入开展信息时代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策略研究,通过环境建设策略、制度保障策略,引导教师采取自主发展、团队合作等策略,促进智慧成长,以技术启迪智慧、探索促进创新,依托智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六)开展STEAM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共通能力研究
创意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熟悉以科技作为设计、沟通及表达创意
的媒介;
创新的解难能力:学习运用创意去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以及构思多种解难的策略;
跨学科学习能力:透过探索、动手设计及试验,提升学生建构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
沟通及协作技巧:借着团队合作,加强学生的沟通及协作技巧;
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丰富机会,让学生介绍其创意及作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项目领导
创新实验教室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指导制订出台建设智慧校园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合理分工,组织好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作。
1、成立智慧校园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工作职责:
①制订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②根据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制订具体操作细则。
③统筹组织、协调与落实项目学习各项具体工作。
④指导各年级组、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各班级开展智慧生活大
课堂项目,定期组织信息化业务培训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
⑤定期组织项目的检查与评估,不断调整与改善建设工作。
⑥安排与做好项目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
1、将项目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学校将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德育工作及家校联系、后勤智能化管理等方面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应用层次,细致做好规划,科学确立目标,切实提供资金保障。
2、强化对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督导与考核。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教研组、任课教师等部门和个人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工作的考核,并给予适当的表彰奖励。
3、健全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管理制度。
项目开发小组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种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纳入学校科学规范管理轨道。
学校要建立如下制度:创意科艺教室预约管理使用制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管理制度、网络教研与集体备课考评制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制度、智慧校园与德育工作及家校联系整合研究制度、智慧校园与后勤智能化管理制度等。
(三)建设体系
创新实验教室项目应用框架自上而下可分为跨科统整融合教学、媒介融合、内容融合和教学融合四个层面。
未来教室环境建设体系和创新性教学研究体系作为支撑体系,基于传统人文特色,引入校内外多方资源,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嘉年华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科学、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
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实现
价值认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于一体,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智慧教育项目课程整合小学阶段美术、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材内指定领域的教学内容,以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园特色主题活动为切入口和突破口,运用设计思维,开发了面向1-6年级学生的活动项目:如一二年级的种子课程、超轻黏土手工制作,三四年级的鸟窝制作、科学种植、创意编程,五六年级的生态瓶制作与养护、鸡蛋保护装置制作、人工智能探秘等拓展课程,融合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中进行深度学习,并与生活关联,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