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形体训练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在非职业舞蹈教育的形体训练中,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能
否拥有良好的体形体态,通过身体各部位关节的活动,能否做到灵活、协调地掌握好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相互作用的运动联系,从而尽可能地
达到舞蹈最基本的柔韧性、控制水平、力量性等身体素质,并在训练
过程中持续地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想象力、运动水平以及创造力。
对于绝绝大部分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身体的自控力相对
较差,这个自控力表现在:坐不直,站不挺,蹲不下,跳不起,摆不平,伸不直。
这是因为学生对自己身体部位的感觉还处于“未开发”
状态,不了解形体运动的规律,所以容易造成形体训练时要么浑身都
用力——僵硬,要么都不用力——松软。
所以,在形体训练过程中,
我们常说,某些学生不会舞蹈,身体僵硬,四肢不协调。
其实这种
“僵硬”和“不协调”恰恰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对于身体
运动规律缺乏意识,对于运动、气息、力量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解。
形体训练中常见的问题
1.节奏感差,动作与节奏不合拍。
舞蹈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同学大
多缺乏节奏意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能够选择节奏感明显的
音乐,先教学生学会喊拍,然后将动作和着拍子慢做,待动作熟练合
拍了,再逐渐恢复至正常速度。
实践证明,在平时的形体训练中,只
要学生养成心里喊拍的习惯。
平时,学生要经常聆听不同节奏的音乐,并用最简单的肢体动作跟着打节奏,或者做些节奏练习,这样就会大
大提升人的内心节奏感。
2.动作有气无力,软绵绵。
问题出现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内在力量
支撑的意识。
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安排学生双手各持一个2斤左右
重的物体,然后分别放在不同的手臂位置去感受不同位置,手和手臂
所要付出的力,最后拿走物体,做无实物的同样的练习,慢慢让学生
找回持实物时的用力的感觉,体会力的源头,逐步形成内在力量支撑的
意识。
3.身体笨拙,动作僵硬。
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没找准用力
点或用力过猛。
这时,教师就要特别注重学生身体局部的训练,让他
们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逐渐达到自由操作自身脊椎的每一部分、每
一块肌肉的目的,然后再在将来的训练过程中找到身体放松和松弛的
感觉与状态。
4.动作不到位。
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绝大部分缺少动作的延伸意识。
针对这个问题,在训练中,教师能够多指导学生做拉伸性的动作
练习和对抗练习,并在稍缓的动作过程中感受肢体的延伸感觉和内在
对抗力量,体会动作力量与气息控制之间的配合,逐步解决动作不到
位的问题。
5.动作平淡,毫无表现力。
这是因为学生缺少与动作的结合的内
心情感。
这时,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持续启发和引导学生注重内心
情感的体验。
在舞蹈训练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心中哼唱音乐的旋律,逐渐让身心融入音乐的情境并慢慢开启心灵的想象之门。
以上都是形体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在普通学校尤其没有任何舞蹈
基础的学生中更为常见,有时问题还会多项同时存有。
作者认为,形
体训练不是外部技能的模仿,机械化地使用教材,要真正解决学生的
实际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形体运动规律,形体运动的方法,让学
生学会用内在意识、气息、力量合理地控制肢体,这样才会逐渐达到
形体训练的目的。
形体训练的方法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
水平。
学生通过学习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肢体各个部位,每块肌肉,甚
至每个关节运动所产生的外形变化,并在每种变化中赋予相对应的呼吸、力量。
然后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在意识,
激发他们内心的想象,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每个训练动作的过程,体会动作的力量、呼吸以及控制与延伸,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让被
动变为自发,从而灵活支配自己的肢体,自如地表现舞蹈内涵。
在形体训练过程中,有些内容是通过教师事先选择素材,精心加
以整理和编排后传授给学生,从而形成舞蹈技能的积累,如舞步、组
合等;有些内容则需要靠教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
自己去感知和体会,如气息、力量、控制等较为抽象的元素练习等。
当然,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在性的元素是外化动作技能技巧的根本保证。
所以,想要让形体训练或者基本功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切
忌急功近利,在学生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时,就盲目地教
授动作,从而避免形式化的模仿而缺乏内涵舞动。
所以,在实行形体
训练或者基本功训练之前,教师有必要实行这种“练身”训练,使学
生能有目的、有依据、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形体。
下面作者就从三
个方面来谈谈形体训练的方法。
1.气息训练。
人有正常的呼吸节律,比如说话有句读停顿,唱歌
有换气。
声音是由气息控制,舞蹈的呼吸也同样受肢体语言的支配。
在形体训练时,当学生明确了气息的要求,就会有利于他们改变为动
作而动作,为模仿而模仿的被动现象。
通常,气息控制的长短直接影
响着动作的力,它是动作力量产生的预备。
当然,气息也作用着肢体
动作的过程,会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的表现。
如:汉族的胶州秧歌,“快起慢推”“小提大放”的动作形成了坚韧、舒展、利落的风格特征。
这时气息的形式、时机、节奏等就要求学生随着舞蹈肢体动作随
之调节。
能够说,气息过程与动作表现过程是时刻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使用气息控制,掌握呼吸与动作的调节规律,自然唤起动作
的主动意识,赋予动作生命力呢?作者认为,学生在训练时,当手臂
上举时,要自然吸气,不动时,保持气息;下落时,自然吐气;动作快,气息变化快,动作慢,气息要控制长,力量有延续。
有了呼吸,
动作就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动作才会有美感。
实践证明,这种
唤起自我意识的训练结果要比单纯模仿老师学习动作有内涵得多。
2.意念训练。
意念就是人的大脑发出的指令。
使用意念的目的就
是让学生感知自己身体各部位活动后所产生的力的效果,是实行关节
与肢体的灵活度训练以及肌肉控制力量的基础。
在训练中,全身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