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压轴题汇总(一)17.(2005浙江台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C 与y 轴相切于D 点,与x 轴相交于A (2,0)、B (8,0)两点,圆心C 在第四象限. (1)求点C 的坐标;(2)连结BC 并延长交⊙C 于另一点E ,若线段..BE 上有一点P ,使得 AB 2=BP·BE,能否推出AP⊥BE?请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在直线..BE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AQ 2=BQ·EQ?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也请说明理由.[解] (1) C (5,-4);(2)能。
连结AE ,∵BE 是⊙O 的直径, ∴∠BAE=90°.在△ABE 与△PBA 中,AB 2=BP· BE , 即ABBE BPAB =, 又∠ABE=∠PBA, ∴△ABE∽△PBA .∴∠BPA=∠BAE=90°, 即AP⊥BE .(3)分析:假设在直线EB 上存在点Q ,使AQ 2=BQ· EQ. Q 点位置有三种情况: ①若三条线段有两条等长,则三条均等长,于是容易知点C 即点Q ;②若无两条等长,且点Q 在线段EB 上,由Rt△EBA 中的射影定理知点Q 即为AQ⊥EB 之垂足;③若无两条等长,且当点Q 在线段EB 外,由条件想到切割线定理,知QA 切⊙C 于点A.设Q()(,t y t ),并过点Q 作QR⊥x 轴于点R,由相似三角形性质、切割线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或直线解析式等可得多种解法. 解题过程:① 当点Q 1与C 重合时,AQ 1=Q 1B=Q 1E, 显然有AQ 12=BQ 1· EQ 1 , ∴Q 1(5, -4)符合题意;② 当Q 2点在线段EB 上, ∵△ABE 中,∠BAE=90° ∴点Q 2为AQ 2在BE 上的垂足, ∴AQ 2=1048=⋅BEAE AB = 4.8(或524). ∴Q 2点的横坐标是2+ AQ 2·cos ∠BAQ 2= 2+3.84=5.84,又由AQ 2·sin ∠BAQ 2=2.88, ∴点Q 2(5.84,-2.88), ⎥⎦⎤⎢⎣⎡⎪⎭⎫⎝⎛-257225146,或③方法一:若符合题意的点Q 3在线段EB 外,则可得点Q 3为过点A 的⊙C 的切线与直线BE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 由Rt△Q 3BR∽Rt△EBA,△EBA 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 故不妨设BR=3t ,RQ 3=4t ,BQ 3=5t, 由Rt△ARQ 3∽Rt△EAB 得ABRQ EAAR 3=,即64836t t =+得t=718, 〖注:此处也可由433=∠=∠AEB tg AR Q tg 列得方程43634=+t t ;或由AQ 32 = Q 3B·Q 3E=Q 3R 2+AR 2列得方程()()()226345105++=+t t t t )等等〗∴Q 3点的横坐标为8+3t=7110, Q 3点的纵坐标为772, 即Q 3(7110,772). 方法二:如上所设与添辅助线, 直线 BE 过B(8, 0), C(5, -4), ∴直线BE 的解析式是33234-=x y . 设Q 3(t ,33234-t ),过点Q 3作Q 3R⊥x 轴于点R, ∵易证∠Q 3AR =∠AEB 得 Rt△AQ 3R∽Rt△EAB,∴EAAB AR RQ=3 , 即 86233234=--t t , ∴t=7110 ,进而点Q 3 的纵坐标为772,∴Q 3(7110,772).方法三:若符合题意的点Q 3在线段EB 外,连结Q 3A 并延长交y 轴于F, ∴∠Q 3AB =∠Q 3EA ,433=∠=∠=∠AEB tg AB Q tg OAF tg ,在R t△OAF 中有OF=2×43=23,点F 的坐标为(0,23-), ∴可得直线AF 的解析式为2343-=x y ,又直线BE 的解析式是33234-=x y , ∴可得交点Q 3(7110,772). 18.(2005上海长宁)如图1,抛物线关于y 轴对称,顶点C 坐标为(0,h )(h>0), 交x轴于点A (d,0)、B (-d,0)(d>0)。
(1)求抛物线解析式(用h 、d 表示);(2)如图2,将ABC 视为抛物线形拱桥,①~⑤拉杆均垂直x 轴,垂足依次在线段AB 的6等分点上。
h=9米。
(i )求拉杆⑤DE 的长度;(ii)若d 值增大,其他都不变,如图3。
拉杆⑤DE 的长度会改变吗?(只需写结论) (3)如图4,点G 在线段OA 上,OG=kd (比例系数k 是常数,0≤k ≤1),GF ⊥x 轴交抛物线于点F 。
试探索k 为何值时,tg ∠FOG= tg ∠CAO ?此时点G 与OA 线段有什么关系?[解] (1)用顶点式,据题意设y=ax 2+h 代入A (d ,0)得a=2dh - ∴y=2d h -x 2+h (2)(i)h=9,代入(1)中解析式得y=29d -x 2+9 据题意OE=32d ,设D (32d ,y D ) 点D 在抛物线上,y D =29d -(32d)2+9=5,∴DE=5米。
(ii) 拉杆⑤DE 的长度不变。
(3)OG=kd ,∴点F 坐标可设(kd ,y F )代入y=2dh -x 2+h ,得: y F = h(1-k 2)tg ∠FOG= tg ∠CAO ,kd k h )1(2- =dh112=-k k 012=-+k k 解得2151-=k 2152+=k (∵0<k<1,舍) 215-=k ,此时点G 是线段OA 的黄金分割点。
19.(2006上海金山)已知:抛物线经过A (2,0)、B (8,0)、C (0,3316)x图4(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P ,把△APB 翻折,使点P落在线段AB 上(不与A 、B 重合),记作/P ,折痕为EF ,设A /P = x ,PE =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点/P 在线段AB 上运动但不与A 、B 重合时,能否使△EF /P 的一边与x 轴垂直?若能,请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
[解] (1)设)8)(2(--=x x a y把)3316,0(代入得 33=a ∴)8)(2(33--=x x y 即33163310332+-=x x y (2)顶点P ()33,5- AP=AB=BP=6 ∴ 0'60=∠PAP 作AP G P ⊥'于G ,则x AG 21=,x G P 23'= 又y PE E P ==',y x EG --=216 在EG P Rt '∆中,222)216()23(y y x x =--+ ∴ )60(123662<<-+-=x xx x y(3)若x EP ⊥'轴 则x y 26=-x xx x 21236662=-+-- 36121-=x ,36122+=x (舍去)∴ )0,3614('-PCO若x FP ⊥'轴 则x y 216=- x x x x 211236662=-+-- 6363-=x ,6364--=x (舍去)∴ )0,436('-P若x EF ⊥轴, 显然不可能。
∴ )0,3614('-P 或 )0,436('-P20. (2006湖北十堰)已知抛物线1C :22y x mx n =-++(m ,n 为常数,且0m ≠,0n >)的顶点为A ,与y 轴交于点C ;抛物线2C 与抛物线1C 关于y 轴对称,其顶点为B ,连接AC ,BC ,AB .注:抛物线()20y ax bx c a =++≠的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a ⎛⎫-- ⎪⎝⎭,.(1)请在横线上直接写出抛物线2C 的解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1m =时,判定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抛物线1C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ABCP 为菱形?如果存在,请求出m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22y x mx n =--+.(2)当1m =时,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3分理由如下:如图:点A 与点B 关于y 轴对称,点C 又在y 轴上,AC BC ∴=.过点A 作抛物线1C 的对称轴交x 轴于D ,过点C 作CE AD ⊥于E .∴当1m =时,顶点A 的坐标为()11A n +,,1CE ∴=.又点C 的坐标为()0n ,,11AE n n ∴=+-=.AE CE ∴=.从而45ECA =∠,45ACy ∴=∠.由对称性知45BCy ACy ==∠∠,90ACB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3)假设抛物线1C 上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ABCP 为菱形,则PC AB BC ==.x yO由(2)知,AC BC =,AB BC AC ∴==. 从而ABC △为等边三角形.30ACy BCy ∴==∠∠.四边形ABCP 为菱形,且点P 在1C 上,∴点P 与点C 关于AD 对称.PC ∴与AD 的交点也为点E ,因此903060ACE =-=∠.点A C ,的坐标分别为()()20A m m n C n +,,,,22AE m n n m CE m ∴=+-==,. 在Rt ACE △中,2tan 603AE m CE m===.3m ∴=,3m ∴=±.故抛物线1C 上存在点P ,使得四边形ABCP 为菱形,此时3m =±.21.(2006湖北宜昌)如图,点O 是坐标原点,点A (n ,0)是x 轴上一动点(n <0)以AO 为一边作矩形AOBC ,点C 在第二象限,且OB =2OA .矩形AO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o 得矩形AGDE .过点A 的直线y =kx +m 交y 轴于点F ,FB =FA .抛物线y=ax 2+bx+c 过点E 、F 、G 且和直线AF 交于点H ,过点H 作HM ⊥x 轴,垂足为点M . (1)求k 的值;(2)点A 位置改变时,△AMH 的面积和矩形AOBC 的面积的比值是否改变?说明你的理由.[解] (1)根据题意得到:E (3n ,0), G (n ,-n )当x =0时,y =kx +m =m ,∴点F 坐标为(,m )∵Rt △AOF 中,AF 2=m 2+n 2, ∵FB =AF ,∴m 2+n 2=(-2n -m)2,化简得:m =-0.75n ,对于y =kx +m ,当x =n 时,y =0, ∴0=kn -0.75n , ∴k =0.75y y xOMHG F EDC B A(2)∵抛物线y=ax 2+bx+c 过点E 、F 、G ,∴ ⎪⎩⎪⎨⎧=-++=-++=c c nb a n n c nb a n 75.039022解得:a =n 41,b =-21,c =-0.75n∴抛物线为y=n 41x 2-21x -0.75n解方程组:⎪⎩⎪⎨⎧-=--=nx y n x x n y 75.075.075.021412 得:x 1=5n ,y 1=3n ;x 2=0,y 2=-0.75n∴H 坐标是:(5n ,3n ),HM =-3n ,AM =n -5n =-4n , ∴△AMH 的面积=0.5×HM ×AM =6n 2;而矩形AOBC 的面积=2n 2,∴△AMH 的面积∶矩形AOBC 的面积=3:1,不随着点A 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2.(2005黑龙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 的斜边AB 在x 轴上,AB=25,顶点C 在y 轴的负半轴上,tan∠ACO=34,点P 在线段OC 上,且PO 、PC 的长(PO<PC)是关于x 的方程x 2-(2k+4)x+8k=O 的两根. (1)求AC 、BC 的长; (2)求P 点坐标;(3)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以点A 、C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直线PQ 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 ∠ACB=900,CO⊥AB,∴ ∠ACO=∠ABC. ∴ tan∠ABC=34,Rt△ABC 中,设AC=3a ,BC=4a 则AB=5a ,5a=25 ∴ a=5 ∴ AC=15, BC=20(2)∵ S △ABC =12AC·BC=12OC·AB, ∴ OC=12∴ PO+PC=4+2k=12. ∴ k=4∴ 方程可化为x 2-12x+32=O .解得x 1=4,x 2=8 ∵ PO<PC.∴ PO=4. ∴ P(O,-4) (3)存在,直线PQ 解析式为:y=- 43x-4或y=- 427-423.(2006黑龙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上,线段OA 、OB 的长(0A<OB)是方程x 2-18x+72=0的两个根,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在线段OC 上,OD=2CD . (1)求点C 的坐标;(2)求直线AD 的解析式;(3)P 是直线AD 上的点,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Q ,使以0、A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OA=6,OB=12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OC=AC 作CE⊥x 轴于点E .∴ OE=12OA=3,CE=12OB=6.∴ 点C 的坐标为(3,6)(2)作DF⊥x 轴于点F△OFD∽△OEC,OD OC =23,于是可求得OF=2,DF=4.∴ 点D 的坐标为(2,4)设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kx+b . 把A(6,0),D(2,4)代人得6024k b k b +=⎧⎨+=⎩解得16k b =-⎧⎨=⎩∴ 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x+6 (3)存在.Q 1(-32,32) Q 2(32,-32) Q 3(3,-3) Q 4(6,6)二、函数与方程综合的压轴题1.(2004江苏宿迁)已知抛物线y =-x 2+mx -m +2.(1)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A 、B 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AB =5,试求m 的值; (2)设C 为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若抛物线上存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M 、N ,并且 △MNC的面积等于27,试求m 的值.[解](1)设点A(x 1,0),B(x 2,0) .则x 1 ,x 2是方程 x 2-mx +m -2=0的两根. ∵x 1 + x 2 =m , x 1·x 2 =m -2 <0 即m <2又AB =∣x 1 - x 2∣=121245x x x x -=2(+)∴m 2-4m +3=0.解得:m=1或m=3(舍去), ∴m 的值为1.(2)设M(a ,b),则N(-a ,-b) .∵M 、N 是抛物线上的两点,∴222,2.a ma m b a ma m b ⎧-+-+=⎪⎨---+=-⎪⎩①②①+②得:-2a 2-2m +4=0 . ∴a 2=-m +2.∴当m <2时,才存在满足条件中的两点M 、N. ∴2a m =±-.这时M 、N 到y 轴的距离均为2m -, 又点C 坐标为(0,2-m ),而S △M N C = 27 , ∴2×12×(2-m )×2m -=27. ∴解得m=-7 .2.(2005福建三明)已知二次函数q px x y ++=2(q p ,为常数,△=042>-q p )的图象与x 轴相交于A ()0,1x ,B ()0,2x 两点,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d ,例如,通过研究其中一个函数652+-=x x y 及图象(如图),可得出表中第2行的相交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