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抗炎药的作用靶点
COX-1和COX-2是结构不同蛋白质,两者的区别在于:
COX-1是原生型的酶,是一个组成酶,主要位于内质网附 近,其功能是促进生理性PGs的合成,调节正常组织细胞 的生理活动,如对消化道粘膜起保护作用,改变血管张力 等。 COX-2为其同工酶,是诱导型的酶,简称诱导酶。COX-2 存在于内质网膜和核周围,作为酶的诱导形式,当细胞受 炎症等刺激时,在炎症细胞中高度表达,使炎症组织中前 列腺素含量增加。COX-2在炎症部位可促使PGE2,PGI2和 PGE1含量增加,产生红肿、水肿、痛觉和发热,故COX2在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有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水杨酸); 乙酰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如安 乃近。
其中,仅乙酰苯胺类药物只有解热镇痛作用,而无抗炎 作用。
苯胺具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毒性太大不能 药用。1886年将苯胺乙酰化,得到乙酰苯胺,称 为退热冰,曾用于临床。由于它在体内容易水解 生成苯胺,故毒性仍很大,已被淘汰。 后来在研究苯胺和乙酰苯胺在体内代谢过程时,
非甾抗炎药的作用靶点
总结:非甾抗炎药的作用机理和靶点。
从作用机理上分析,非甾抗炎药的作用靶点与甾体抗炎药 不同,后者的作用是阻断花生四烯酸的生成,而前者的作 用是阻断花生四烯酸继续代谢的过程。
环氧合酶与脂氧化酶催化的代谢产物间存在着一定 平衡制约关系,单纯抑制其中一条代谢途径将引起 花生四烯酸进入其他代谢途径,从而造成炎症的进 一步发展。 经典的非甾抗炎药和目前的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
发现两者均被氧化生成毒性较低的对氨基酚。将 对氨基酚的羟基醚化,得到非那西丁,它的解热 镇痛作用增强,曾广泛用于临床,由于对肾的毒 性极大,目前已停用。 1948年Brodie发现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对乙酰氨 基酚(扑热息痛)毒性及副作用都较低,临床上 用于镇痛和退烧。 对乙酰氨基酚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无抗炎 作用及抗风湿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组织中的 环氧合酶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的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症发展,PGE2还是最强致热物质之一,引起体温升高。 前列腺素类是一类“致炎作用”的总称,在所有损伤组 织中,均有PGs类似物的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类是由 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的作用而合成的。当各种致炎因 素刺激组织细胞时,细胞膜的膜磷脂酶被激活,膜磷脂 在磷脂酶催化下水解,生成花生四烯酸。游离的花生四 烯酸在环氧化合酶催化下经环氧化,过氧化先后生成 PGG2的环内过氧化物中间体,再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 中继续代谢生成不同的其他前列腺素类产物。 2、白三烯类 花生四烯酸的另一条途径是在5-脂氧化酶(LOX)催化下生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1、前列腺素 花生四烯酸有两条代谢途径,其一是在环氧合酶(COX) 催化下,氧化代谢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两大系统。 前列腺素类在体内普遍存在于各组织中,其生物活性广 泛而复杂。 前列腺素是一类含有2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子 中有一个五元环和两条侧链。 按照五元环上取代基团和双键位置的不同,把。前列腺 素分为PGA,PGB,PGC,PGD,PGE,PGF,PGG,PGH,PGI 等九种。其中PGE2、PGI2和PGD2能扩张血管,增加血 管通透性,并能增强其他炎症介质的致炎作用,促进炎
前言
化学调控因子在炎症中的作用: 1、概括:
有许多假设的化学调控因子在炎症发生过程中充当着重要 的角色。 1971年前,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Shen提出的非甾体抗 炎药(NSAIAs)通过与假定的抗炎受体的相互作用。 假设的受体的轮廓是通过以吲哚美辛为代表的吲哚乙 酸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获得。 大多数NSAIAS,不管是水杨酸衍生物、芳基链烷酸衍 生物、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其共有结构特征是有一 个酸
COX-1与胃肠粘膜有关,故抑制COX-1,会引起胃肠道 溃疡。而选择性抑制COX-2,则产生强大抗炎活性,且
非甾抗炎药的作用靶点
副作用低。这使选择性抑制COX-2的药物成为非甾抗炎 药研究的热点,如美洛昔康就是一个选择性好的COX-2 抑制剂。 依据COX-2和COX-1在结构上的差异,开发选择性COX2抑制剂,是目前非甾抗炎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脂氧化酶 花生四烯酸的另一条代谢途径是经5-脂氧化酶(LOX)的催 化生成白三烯类,白三烯类化合物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导致水肿,也是一种“致炎物质”,其中LTC4,LTD4, LTE4是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的主要成分,能增加血管通透 性,促进血浆渗出。
前言
性中心、一个芳香或芳杂环和另一个由支链活芳香环构 称的亲脂中心。那么相应的假设的受体与有一个与吲哚 美辛羰基阴离子作用的阳离子位点,一个与吲哚环发生 范德华力作用的平台区和另一个与对氨苄基的苯环通过 疏水相互作用或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结合的疏水凹陷。此 外还可能存在甲氧基和羰基结合位点。
1971年,Vane发表了吲哚美辛、阿司匹林、水 杨酸盐可以抑制无细胞制备的几内亚猪肺从花生 四烯酸至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活性依次降低。 并指出它们的临床应用基于同一机理。这一理论 就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NSAIAs作用机理。
解热镇痛药
酸性及碱性均能促进水解反应,故制剂及保存药注意。
HO NH
CH3 O
HO
NH2
O
NH
黄色—红色—黑色
本品结构中具有酚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产生蓝紫色。
HO NH
CH3 O
FeCl3
O
H N
CH3
Fe
O
3
3+
本品在酸性介质中水解后生成对氨基酚,滴加亚硝酸钠试液, 生成重氮盐,再加碱性β -萘酚试液,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可用于鉴别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受CYP450酶系的催化,代 谢的途径和产物较多,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的代谢过程如图。除 了和体内葡萄糖醛酸结合或形成硫酸酯直接排出体外,一些代 谢产物均能产生毒性。如氮氧化物,可引起血红蛋白溶血症的
内容
非甾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非甾抗炎药的作用靶点
解热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 痛风治疗药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一、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与炎症
炎症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均能生成 “致炎物质”,其中一种机理与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 有关。 细胞膜磷脂在磷脂酶催化下生成花生四烯酸(AA), 花生四烯酸是5,8,11,14-二十碳四烯酸。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时,AA的释放增加,AA的代谢在炎 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A的代谢途径如图。 花生四烯酸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生化转化:①在花生 四烯酸环氧合酶的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血栓素。前 列环素等;②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产生白三烯类。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nflammatory drugs
前言
非甾体抗炎药是全球用量最大的一类药物。它代 表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主要市场。 解热镇痛药是具有解热和镇痛两种作用的药物, 其大部分药物还兼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凡消炎镇 痛、抗风湿作用显著的药物列为非甾体消炎药 (NSAIDs)。
发展:
前言
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抗炎作用。 由此,促进了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使之迅速发展成为 一类临床上常有的多品种的抗炎药物。
注意:非甾体抗炎药以抗炎作用为主,兼有解热、 镇痛作用,如吡罗昔康兼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 而布洛芬、萘普生等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三种 作用。由于这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甾体类的肾 上腺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疾病现状:这类疾病主要是宿主自身防御机制造 成。炎症是宿主对威胁自身的有害物质产生的基
非甾抗炎药的作用靶点
1、环氧合酶 环氧合酶存在于哺乳动物各种细胞内质网内,具有很高 的活性。阿司匹林是最早发现的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不 可逆的抑制剂,但由于抑制环氧合酶时,同时胃粘膜前 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致使胃粘膜失去了前列腺素对它的 保护作用,造成胃部血流减少、缺血而引起溃疡。 为了克服阿司匹林的这一副作用,人类进行了的大量研 究。 1989年发现了一种新的COX同工酶,在结构和功能等多 方面不同于“经典”的COX蛋白酶,故分别命名为COX1和COX-2。
解热镇痛药
OR NH
CH3 R=-C H 非那西丁 2 5 R=H 对乙酰氨基酚 O
常见的解热镇痛药:
HO
NH
CH3
1、对乙酰氨基酚 O (1)化学名:N-(4-羟基苯基)-乙酰胺;又名扑热息痛。 (2)特性9,51,在pH6和45℃以下稳定,在 pH6和25℃时,半衰期可达21.8年,但在潮湿的条件下易水解成对氨 基酚。 水解产物对氨基酚可进一步发生氧化降解,生成醌亚胺类化合物,颜 色逐渐变深,由黄色变成红色至棕色,最后成黑色。
非甾体抗炎药以抗炎为主,兼有解热镇痛作用,临床主 要用于抗炎,抗风湿;而通常所说的解热镇痛药物大多 也具有抗炎作用;另外,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除了用非 甾体抗炎药外,还可使用抗痛风药物。 解热镇痛药物作用与外周神经,可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
前言
至正常,而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该类药物对头疼、牙 痛、神经痛和关节痛等镇痛作用效果较好,而对外伤性 及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绞痛无效。其中大多数药物还兼 有抗炎作用,可使炎症反应时的红肿热痛症状减轻,明 显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但不能根治, 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炎症的治疗,早期曾使用糖皮质激素类甾体抗炎药, 但使用中经常产生依赖性,且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 退等副作用。 1971年,Vane提出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