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突破及近三年全国3卷分析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突破及近三年全国3卷分析

(5)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如 “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 。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所以,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
1.直选法2.排除法3.列举代入法4.图解法5.排序法6.优选法7.逆向思维法
⑦ 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 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 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交通、城市、人口等)。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地理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⑩ 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题型 2 成因规律类描述
自然地理综合题多表现在地球的运动规律、地表的物质循环与多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城市、交通、商业活动等区位要素的分析与评价方面。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对地理事物本质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上升到运用、表达、加工、解释或揭示问题的高度。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基本的地理规律、原理,运用得当;其次,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答题方向,区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再次,要充分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并在答案要点中体现出来,不可言之无物,空话连篇,要做到具体、条理,合乎逻辑;最后,还要注意对不同地理原理常见答题思路与规范性语言的积累。答题时一般选取其中最具优势或最明显的要素进行阐述,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二)、非选择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
非选择题的解答是一种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1.名词不清,错别字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地理事物的识记存在不足。如甘肃写成甘苏,地垒写成地磊等。
2.词不达意,口语味浓: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 “ 投资大 ” 说成 “ 花 钱多 ” , “ 自北向南 ” 说成 “ 由上往下 ” 等;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正好相反,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是极端不负责任、缺乏科学态度的严重错误。
题型 4 异同类比较
本类题目多见于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或某种地理事物模式分布图,也可能是气候、水文等某种地理要素统计图。设问方式以简答、填空、设计表格及填表等,考查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天气特征,两条河流水文特征,两地人口特征、经济水平的差异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是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典型地物等相关信息,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其次是根据答题要求,进行区域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的迁移;最后是力求做到层次清楚、要点全面、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2. 回忆联想,比较筛选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找出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排除 “ 非正确选项 ” ,最后选出 正确答案。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1)前后矛盾,如 “ 海洋能量密度低、转换率大 ” 。
5.要点不全,套话连篇: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区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有些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对于题目给出的一个具体区域,我们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分析,例如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或邻近哪些发达地区等;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海运廉价、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
(3)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二、综合题的答题技巧
(一)、常见综合题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 “ 水能开发 ” ;条件限制词是 “ 图示小区域 ”“ 有利 ” ; 内容回答词是 “ 因素 ” ;解答方式词是 “ 扼要说明 ” 。
3.画蛇添足,做无用功:这类问题绝大部分由于审题不清,对题干要求中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常见的有只要求评价自然原因,却长篇累牍地阐述人为原因;只要求答出某种地理要素,却过多地一一展开等。
4.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字较多、涉及面较广的论述性、评价性的简答题中。有些学生在展开分析时往往不能遵循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或者按照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思维层次一一表述,而是出现时空的跳跃或层次的混杂。例如,在描述某地的地理特征时,一会儿描述东部的地形条件,一会儿又描述西部的人口状况,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描述东部的交通状况等,不能给人清晰的思维顺序。
(2)误为因果,如 “ 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 。
(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有 “ 都 ”“ 一定 ”“ 全部 ”“ 必然 ”“ 肯定 ” 等表述绝对化的词语,如 “ 热带雨林气候都分布在赤道附近 ”“ 日界线就是 180°经线 ” 。
(4)概念不清或表述不完整,如 “ 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 。
6.区域定位不准: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地图上,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借助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等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一旦 “ 识地 ” 出错,再多再好的 “ 析理 ” 也是枉然。例如我国的国土整治,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为荒漠化的防治、华北为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江中下游为退田还湖等。如果定位出错,国土整治的知识迁移亦会出错,答案就跑题了。
题型 3 开放性分析评价
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实行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教学评价而设此类题目。试题往往对某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不给出唯一答案,保留开放式的结果;同时设计一些运用地理原理来进行判断、分析有一定深度的知识点,鼓励对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见解、想法和思维方式等。开放性的设问可以在多种题型中展开、交错渗透。此类试题,要求对题目给出的文字、图表信息,进行综合筛选后,理清答题思路,力争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答案开放,但也要紧紧围绕 “ 主题词 ” ,自圆其说,不 可漫无边际、机械重复等。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等方 面进行分析。
④ 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 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 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 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 —— 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三)、常见综合题题型
题型 1 特征类设问
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 “ 说明 ” ,某 区域的地表环境 “ 特点 ” , “ 描述 ” 某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 “ 分布状况 ” , “ 简述 ” 某地区的自然地理 “ 特征 ” ,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 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 “ 归纳 ” 河流的 “ 主要特征 ” 等。
高考地理解题方法突破及近三年全国3卷分析
一、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
1. 认真审读题意,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 “ 关键词 ” 和 “ 限定词 ” ,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 “ 不正确 ”“ 上、下 ”“ 高、低 ”“ 大、小 ” 等。 题干给出 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 “ 眼高手低 ”“ 茶壶里 的饺子倒不出 ” 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回答时理 清思路,分清层次,清楚地将内容表达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