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一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

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三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你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的得天下,是由于仁;他们失掉天下,是由于不仁。

国家衰败、兴盛、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这样。

天子不仁,不能保住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住宗庙;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保住自身。

如果害怕死亡,却又乐意干不仁的事,这就像害怕喝醉却硬要多喝酒一样。


四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
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五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处,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

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

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
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

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六南昌某,父为国子助教,随任在京。

偶过延寿寺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

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

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以上舍生入誊录馆,谒选,得江苏常熟县尉。

束装赴任,投刺谒上台。

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

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矣。

问所劾何事?曰:“贪。

”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错。

急欲面陈。

巡捕入禀,复传汤公命曰:“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毋使一路哭也!”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南昌有个人,他的父亲为国子监助教(学官名),他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

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寺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

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

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

后来者个人以上舍生(科举名词)的身份进入誊录馆,通过面试任命,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

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

当时汤潜庵先生,是江苏的巡抚,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成。

巡捕传来汤大人的话说,这个人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大人已经上奏弹劾他了。

这个人问弹劾他什么事?回答说:“贪心。

”这个人想自己还没有上任,哪来的赃款呢?一定有误会。

急忙要面见辩解。

巡捕进府禀报,又传汤大人的话说:“你不记的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作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马上解任走吧,别使一县的百姓都痛哭!”
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汤潜庵汤大人,于是非常惭愧辞官走了。

七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

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碓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

”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

”妇曰:“伏局。

”积薪暗记,明日覆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王积薪的棋艺功效完成,自认为天下没有跟他匹敌的人。

他要到京师游历,在一所旅店住宿。

灯烛已经熄灭,隔墙听见店主老妇人呼唤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排遣,可以下一局棋吗?”儿媳说:“好。

”老妇人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

”儿媳说:“在第几道上布下棋子。

”(他们这样)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妇人说:“你失败了。

”儿媳说:“这一局我认输。

”王积薪暗暗地记住了(她们摆布棋子的位置和顺序),第二天他恢复两人对弈中的形势发展的过程,(每一步棋的)用意都是他赶不上的。

八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
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
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
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
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客人并没有称赞的话语.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九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颂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