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作文:诗意的栖居(800字)作文无意间想起了海德格尔,那位充满诗情画意的老人说:生命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的栖居在这块土地上。
那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那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有那起舞弄清影的苏东坡,都在人生天地间诗意的栖居。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意,每一缕阳光,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每一条小溪,都是一组流淌的旋律;每一径迂回的小道,都是一部写满乐章的乐章。
诗意地栖居,用心去享受生活的意趣。
月夜下,朱自清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荷花池塘间游荡,是一种情趣;穷困时,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阳光,是一种闲趣;监禁中,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一种恋趣。
人生好比涨潮,潮起潮落,向滚动的音符欢快的跳跃。
纵使遭遇乌台诗狱的摧残,也还要大江歌一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纵使被贬黄州,也还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侣鱼虾而友麋鹿;纵然发配天涯,也还要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俯仰万世,东坡诗意地去栖居,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
于是,满腹的凄苦得以超越,满心的灵魂得以升华。
现实容不下海子,没有像徐志摩那样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海子毅然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置身在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而人与世俗的差距又太大,也许在这种情况下面朝大海就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翻开尘封的历史,跨越历史的长河。
恍惚中,有人拔剑长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而去,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
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诗意地栖居,练就了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生活可以没有富足绚丽,但却不能没有诗意,在人世间诗意地栖居,才能享受生活的情趣,感悟人生的真谛。
如果生活可以有n多种选择,我只愿诗意的栖居。
高三:马治平篇一: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小引]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
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
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
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
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
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已提出了,请看他在19世纪初写的诗句:??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可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177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尼喀河畔的劳芬镇,1843年6月7日卒于杜平根。
早年在杜平根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友善。
1796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相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
1798年前往法国的波尔多,1802年归国。
从1806年以后发生精神错乱。
荷尔德林和尼采的生活历程差不多,也有强烈的精神导师的倾向。
在生活中,总是从精神上苛求自己,追求精神自由完美的巅峰状态。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二]——人失去了故园,需要回家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荷尔德林敏感地觉察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带来的却是人的灵性的丧失。
荷尔德林认为,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上天入地,远离了大地,遗弃了冥思。
人通过百般努力所创构出来的东西,却是与人自身的神性本质相异的东西——早年席勒就已经提出在今天被称为异化的现象。
技术功利的扩展,将会抽掉整个人的生存的根基,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据,将使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
他深深感到,在德国,只看得见手艺人、思想家、教士,却看不见人。
一个个体被困在一种专业范围内,而在这个范围内根本不能叫灵魂生存。
“在这个民族里,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是不被亵渎的,不被贬为可怜的随随便便使用的东西的”。
现代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感,就是由于把自己从大地分离开,把神性感逐出了心房,冷冰冰的金属环境取代了天地人神的四重结构的天地。
荷尔德林认为,人离开了神灵,就像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有如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人、情人、恋人。
那是何等的痛苦!人类应该努力解读这种无家可归的痛苦,以重返故里,重返童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三]——怎样才能回家?敢问路在何方?要回家,要重返故里,就必须有回家的路。
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从“劳绩”到“诗意”,实际上是从物质到精神。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
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四]——误入歧途的现代人,怎样寻找回家的路?1.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应当是什么。
”科学永远不能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也无法回答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这类重大问题。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完备的信念体系,必须不断追问人之为人的意义,不断追问人应当所处的精神家园。
2.人类对美的感受,对快乐与幸福的感受,对自由的向往及追求,对一些重大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科学都是无能为力的。
信念体系的内核要素是不能直接被经验和逻辑所证实的。
当今人类的很多精神问题不是由于科学不发达、科学知识不充足所导致的,而是人类的信念体系出了故障。
非气质性病变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精神问题是不能用科学来解决的,科学在这里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赖于信念体系的调整和转换。
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
这就需要凭借有效的审美活动与正确的信念体系,需要宇宙观、价值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确立,需要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等超科学的信念体系的建立。
这就是“诗意地栖居大地上”的现代要义。
[针刺文之一]追求诗意的人生梅若梅最近在读《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书中有一篇文章是《追求创造的生活,追求诗意的人生》。
作者把人生分成三个层面,境由心造。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摒弃金钱、权力、地位的侵扰,摒弃盛名的劳累,摒弃人事的纷争,摒弃各种诱惑的侵袭,使心灵超越俗物、超越红尘,“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
始终保持一个愉快的心境,那么你就会发现,平凡的人生中处处充满着诗意。
(选自新华网1月27日,有改动)[简评]“灵魂深处牛奶般的纯净,阳光般的明媚,细草般的清丽”,多么动人的语句,多么美妙的画面。
如此心境超越了俗物,超越了功利,它是人生的审美,是精神的家园。
这正是作者所述的恰切,如行云流水。
[针刺文之三] 诗意地栖居江苏一考生“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
”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
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生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
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生的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
悲伤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
是躺下来哀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
”这揭示了一个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不可得兼。
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是世人顶礼膜拜的榜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友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们诗意地栖居。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让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简评]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话题是“心灵的选择”。
作者用“小屋”与“渡船”譬喻,表明人生应充满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样,灵魂才能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小屋”、“渡船”、“栖息地”就是作者追求的精神家园,也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审美。
[综合针刺]上述三篇针刺文,都是由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诗句派生出来的,都主张现代人应该追求“诗意地生活”。
《追求诗意的人生》和《怎样诗意地安居》从正面阐述人们应该学会审美,学会发现,努力与现实生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栖居》则强调在人生遭遇挫折或苦难之时,应该选择希望、坚强与自信。
现在,可以回答“小引”中提出的问题了。
中学生要解决学习节奏紧张,学习生活单调而没啥可写的困惑,应致力于追求“诗意的生活”,致力于追寻人生的精神家园。
1.追求“诗意的生活”,需要充满真情。
真情所至,嬉笑怒骂皆可为诗,不是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吗?想一想古今中外,哪一位文学家,哪一位诗人不是性情中人。
只要我们用感性的视觉去观察生活,用理性的头脑去思考生活,用灵性的笔触去抒写生活;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那么便会把平淡生活中的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