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20613-电化学原理-《电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920613-电化学原理-《电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电化学原理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黑体/小四;正文内容:宋体/小四)
«电化学原理及实验教学大纲»是依据«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院教学和教改的实际制定的。

它是电化学原理及实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指令性文件,是学生学习的指南。

本课程包括理论介绍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其中理论介绍部分通过对电化学热力学、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概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常用电化学研究方法的原理,使学生了解电极过程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应用;实验研究则通过对常用电化学仪器和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析掌握电化学原理。

三、课程目标
电化学原理及实验是高等学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电化学过程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方法,能对一般的电化学现象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提出控制电极过程的简单方法。

了解电化学理论在相关电化学专业中的应用,为电化学过程研究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电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发展简史及电化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准确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活度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介绍电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

(2)介绍电化学发展简史及电化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3)准确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活度等基本概念
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反应的区别;准确理解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理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系数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相间电位、相对电极电位和绝对电极电位的概念,理解电化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1)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阐述电位的各种概念,相对电极电位与绝对电极电位的定义。

(2)电化学体系:阐述电化学体系的组成,典型的电化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3)平衡电极电位:从热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平衡电极电位理论。

(4)不可逆电极:从热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平衡电极电位理论。

(5)电位-pH图制作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与难点:相间电位等基本概念、原电池热力学计算;电池和电极电位的热力学表达。

第四章电极过程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极化的基本概念、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理解极化曲线的表示和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
(1)极化:极化、极化度。

(2)极化曲线:极化曲线的表示和基本特征。

(3)电极过程特征与速度控制步骤:速度控制步骤的判断。

重点与难点:
1.电化学极化及浓差极化的基本原理、推导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的极化公式。

(重点)
2.特性吸附对电化学极化的影响。

(难点)
第五章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扩散传质的基本规律,理解稳态及非稳态条件下的扩散传质动力学,了解浓差极化规律。

教学内容:
(1)液相传质:液相传质的类型和主要特点,Fick扩散定律。

(2)稳态扩散:理想的稳态扩散方程,真实条件下的稳态扩散方程。

(3)浓差极化规律:浓差极化数学表达,生成物为独立相时的极化规律。

(4)非稳定扩散:影响稳态扩散的因素,Fick第二定律。

(5)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

重点与难点:
1.稳态扩散,非稳定扩散,浓差极化规律(重点)
2.Fick第二定律。

(难点)
五、课时分配表(小标题:黑体/小四,正文内容:宋体/小四)
“课时分配”中,“其他”主要指实验。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电化学原理》第3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李荻编)
参考书:
1.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魏宝明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4年
2.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第三版)查全性科学出版社 2002年
3.电化学测试技术刘永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87年
4.电化学方法:原理与应用 A J Bard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建议(小标题:黑体/小四,正文内容:宋体/小四)
1.多媒体教学
2. 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组织若干次课堂讨论。

3. 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开展课外学术活动
4.作业及习题课安排
每章均布置作业,做到全收全改;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五次习题课:第1次:第1章;第2次:第2章;第3次:第4章;第4次:第5章。

5.考核方式和成绩统计方法
为了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促进电化学原理教学的全面改革,采用多种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作业完成、回答问题等情况的考核。

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核:书面笔答形式(闭卷)考核。

占总成绩的70%。

试卷:试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同时出A,B卷,一份试卷期末考试用,另一份补考用。

试卷配参考答案。

教研室集体阅卷,统分。

修订人 (签字)
审核人 (签字)
批准人(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