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例说明原始人类的居住方式1、“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
“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
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
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
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
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已发展成为干阑式建筑。
2、“穴居”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的村落,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平面呈“吕”字形的两室两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2简述两汉时期建筑的发展概况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普遍斗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足够的宽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攒尖、歇山与囤顶也以应用l制砖和拱券结构方面,墓砖多样化(楔形砖、有榫的砖、企口砖等),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联砌法,并出现穹隆顶l石建筑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地面的石建筑有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遗物l 1.汉长安的建设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两侧,正门北阙,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另一个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城市——陵邑,供强行从各地迁来的富豪居住,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2、西汉是以人工夯筑的宏伟陵体为中心,四向有陵垣和门,构成十字形对称布局。
陵体上面置有祭祀建筑。
3举例说明唐代建筑的发展成就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代表建筑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佛光寺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
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
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4宋明清时期建筑发展的主要成就1、宋建筑水平的新发展: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 取消唐以前的里坊制度和夜禁; 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北宋政府颁布了建筑预算定额标准——《营造法式》,并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在此之前还有都料喻皓所著的《木经》。
第三,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正定隆兴寺和石刻汾阴后土祠图,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表示了这一点。
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第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其次是石桥。
最高的砖石塔是河北定县开元寺聊敌塔,河南开封国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宋代砖石塔的特点是发展八角平面的阁楼式塔,塔身多做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径用木构屋檐。
四川则多方形密檐塔。
北宋时的泉州万安桥反映了当时砖石加工与施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第六,园林兴盛,金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封建社会后期建筑l 佛塔多采用密檐塔,阁楼是塔较少,著名的密檐塔仿木化的塔有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邱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
l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有圆形平面,这是它的特色2.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中的一个繁荣时期。
(1)转移普遍用于民居(2)琉璃面砖及琉璃瓦的质量提高,色彩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
(3)木构架建筑经过元代的简化,明代重新定型。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建筑形象趋于严谨稳重。
)(4)建筑群布局更加成熟。
(5)私家园林发达。
(尤其以江南一带为盛,如苏州园林、杭州、扬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有不少私家园林,园林内建筑、假山等造园要素增多。
)(6)明代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主要实例有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琉璃门、坊。
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等的无梁殿。
3.清代基本沿袭了明代的传统。
(1)园林兴盛。
(在清代200余年间,清代帝王在北京西郊兴建了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等一大批园林。
在帝王的影响下,各地官僚和富商也竞建园林,使得私家园林空前旺盛。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内蒙古地区就有1000余所喇嘛庙,西藏布达拉依山而建。
(3)清代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4)住宅建筑百花齐放。
(5)建主机已有了新的发展。
如采用水湿压弯加工木料,引进玻璃等。
5、论述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对上层建筑具有指导作用,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任何领域的发展都受这一规律制约,建筑领域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沿袭几千年,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不无关系。
木作技术的发展是古建筑体系完整的基础,社会意识形态因子是其稳定持续的无形保障。
社会经济方面:第三讲城市建设1、中国古代城市是如何加强军事防御的?筑城以卫军,筑郭以卫民城墙防御性结构:夯土——砖包土——全砖形式:垛口、马面、瓮城、吊桥2、中国古代都城中“里坊”的功能及发展变化情况如何?功能:里坊,古代城市的基本单位(春秋至隋唐)每个里坊有高墙围合,四面或两面开门发展变化:春秋至汉,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形成三国至唐是里坊制极盛期,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夜市”出现宋代开始,城市成为开放街市模式,封闭的里坊制被打破,正式消亡3、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色新建城市,规整的棋盘布局东西9721米,南北8651米,共109个里坊和2个市街道宽度200米,150米,25米,土路城东南角曲江——芙蓉园城市中信偏于东城4、试分析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布局特色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建、扩建而成的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皇帝祭祀的地方,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所以加上先农坛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到皇城5、试讨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中的有关王城的规划思想对后代都城的影响《周礼.考工记》——它是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
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