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光学望远镜设计基础

第一讲+光学望远镜设计基础

44
首次拍摄的船底座大星云 2.6米VST望远镜,视场1°×1°,宽度达到满月的2倍。
45
天文学对光学望远镜的基本要求
聚光本领:反映望远镜能够探测暗弱天体的能力,通常用望 远镜能观测的极限星等来表示。
m是星等,f是星的辐射能强度。星等越大,到达地球表面的光 辐射能量密度就越小。聚光本领越大的望远镜才能获得微弱辐 射信息。 光学望远镜聚光本领表达式:
13
伽利略望远镜
3倍 8倍 32倍 口径44mm,焦距1.2米,放大倍率32。 1610年1月7日,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成为哥白尼日心说 的第一个观测依据。为了纪念伽利略,4颗卫星称为“伽利略 卫星”。 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 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 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 的新时代,近代天文学的大门被打开了。 缺点:视场小。
有效视场:是指能够被望远镜良好成像,并进行观测的天 空区域对观测点所成的角度。 有效视场越大,信息量越大,使用效率越高。 不同科学目标,有效视场不同。 常规系统(球面、抛物面、双曲面等),有效视场在 1°左右。 可采用非二次曲面像场改正器增大有效视场。 增大焦比可增大有效视场,但不利于结构设计。 配备CCD相机成像观测,有效视场取决于CCD的尺寸。 配备光栅做光谱观测,有效视场与光栅尺寸相关。
30
格雷戈里反射望远镜
1663年,英国数学家格雷戈里(J.Gregory)发明。
主镜抛物面,副镜面型为椭球面。 能够避免折射望远镜的不足。 通过副镜放大,以及折叠光路,较短的镜筒能够获得较长的 系统焦距。 焦点在主镜后面,便于观测。 但由于当时工艺水平的限制,该系统没有做出。现在有些太阳望 31 远镜采用该系统。
17
复消色差系统
望远镜主镜是萤石或超低色散(ED)玻璃的透镜。
能让三种不同的颜色(通常是红色、绿色和蓝色)汇聚在相同 的焦平面上。 颜色的残差(二级光谱)比消色差透镜低一个数量级。
18
1米(40〞)折射望远镜
最大的折射望远镜,1897年建成,叶凯士天文台(海
尔创建,叶凯士资助)。 消色差光学系统,光学大师克拉克(Alvan Clark) 建造。焦距19.4米。
47
天文学对光学望远镜的基本要求
分辨率:能分开两个相邻天体位置 的能力。影响望远镜空间分辨率的主 要因素是望远镜的几何像差、望远镜 口径的衍射极限和地球的大气扰动。
光学望远镜种类: 折射式望远镜:伽利略、开普勒。 反射式望远镜:主焦点系统、牛顿系统、 卡塞格林系统、耐施密斯系统等。 折反射望远镜:施密特式望远镜。
12
伽利略望远镜
1609年秋天 ,身兼帕多瓦大学数学、科学和天文学 教授,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人类 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6
望远镜的发明
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塞在偶然的机会中发明望 远镜。 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发明并制成世界上第 一架投入科学应用的、放大倍率40的双筒天文望远镜, 并作出一系列重要的发现。 伽利略首次证实:夜晚天空中的银河,实际上是由无数 肉眼无法分辩的恒星所形成的图案。 400年前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指向天空。这 个小小的动作成就了天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从 此,人们的宇宙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多波段天文望远镜
γ射线望远镜(致密天体碰撞、中子星并合) X 射线望远镜(黑洞、中子星、脉冲星) 紫外望远镜(高温星、类星体) 光学望远镜(恒星) 近红外望远镜(红巨星、尘埃、星系核) 远红外望远镜(尘埃,原恒星,行星) 毫米波望远镜(冷尘埃,分子云) 射电望远镜( 21cm氢谱线,脉冲星)
卡塞格林系统
1672年,法国科学家卡塞格林发明。
凹抛物面主镜,凸双曲面副镜。 主镜有中心孔,光线经副镜后成像中心孔后,便于观测。 由于副镜的放大作用,且采用折叠光路,这样较短的镜筒 就可以获得较长的系统焦距,简化了结构。 视场较窄,像散较牛顿式严重,同时有少许场曲。
26
卡塞格林系统
1668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明,避免了主焦点系统的
缺点,45°平面镜将焦点移出镜筒,能量损失略多于主焦点 系统,但易于接近,观测方便,且转动平面镜,可以获得不 同的焦点位置安装仪器。 球面主镜。 牛顿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口径25mm, 镜筒长150mm,观测效果与当时2米长的折射望远镜相当。 25 但牛顿焦点不适合放大型终端设备。
19
国际上折射望远镜
20
国际上折射望远镜网站
https:///w iki/List_of_largest_optical _refracting_telescopes
21
折射望远镜不足点 有色差。
对红外、紫外光线吸收。 镜面(双面)磨制,加工困难。 随着镜子直径增大,很难保证材质的一致性。 大尺度的玻璃在熔铸过程中,很难保证没有气 泡等问题。 镜子支撑困难。
39
天文 望远镜 发展 历程
40
41
光学望远镜主要性能参数
有效口径 有效视场 来自光本领 分辨本领42
天文学对光学望远镜的基本要求
有效口径:物镜起集光 作用的直径,常用D表 示。 口径越大能收集的光量 越多,即聚光本领就越 强,口径越大越能观测 到更暗弱的天体。
43
天文学对光学望远镜的基本要求
施密特 折反射望远镜
ESO施密特望远镜 (1000/1620)
36
帕洛马天文台 1.22米 施密特望远镜50年代对 北天进行了照像巡天, 对亮于21m的天体全部 拍了照片,每张照片是 6.°6×6.°6。 著名的“帕洛马天图” ,对天体物理和天体测 量工作都有极大的推动 作用。
37
LAMOST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
A:望远镜口径面积;t:观测积分时间;△λ:频谱宽度; np:到达地球表面的光子数。Q:综合量子效率。
46
极限星等计算
极限星等是指望远镜所能见到最暗的星的星等。人眼所见的星 最暗为6等,而50mm口径的望远镜则为10.3等。口径愈大所能 见的极限星等愈暗。 望远镜口径(mm) 50 100 150 200 250 300 500 极限星等 10.3 11.8 12.7 13.3 13.8 14.2 15.3 分辨力(角秒) 2.28 1.14 0.76 0.57 0.46 0.38 0.23
地 面 、 空 间 观 测 10 空 间 观 测
人眼: 最早的光学望远镜
瞳孔: 可变2—8mm 细胞: 光探测器 响应波长: 4000—7000Å 极限探测率:5×10-17W (10个光子/秒) 极限分辨率: 1角分 人脑: 电脑
11
光学望远镜: 工作波段:0.4~0.7微米。
光学望远镜设计
第一讲:望远镜设计基础
本讲提纲
天文学概述 望远镜类型及其特点 望远镜的主要性能指标 望远镜研发过程和常用软件 望远镜通常的验收方法和指标
2
天文学: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结构和发展
的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命 科学等同为基础学科,具有6千多年历史。
3
研究意义:
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服务,如授时、编历、 导航、人造卫星轨道计算、大地测量、太阳爆发预报等空间气象。 认识自然规律,如宇宙形成、结构以及演化规律等。
研究方法: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有极大的尺度,极长的时间,极
端的物理特性,因而地面试验室很难模拟。因此天文学的研究方 法主要依靠观测。观测有地面观测和空间观测。天文学的理论常 常由于观测信息的不足,天文学家经常会提出许多假说来解释一 些天文现象。然后再根据新的观测结果,对原来的理论进行修改 或者用新的理论来代替。这也是天文学不同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 的地方。 现象 观测 修正 初步模型 实测数据 改进模型
27
耐施密斯系统
1839年,英国工程师耐施密斯发明。在卡塞格林系
统中增加45°平面镜,将焦点移到镜筒外的赤纬轴或 高度轴。 这类系统通常用于地平式望远镜,这时焦点位置不 随镜筒的转动而变化,这样可以放置大型焦面仪器。
28
耐施密斯系统
29
折轴焦点系统
耐施密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焦点相对于望远镜完全不 动,适合于放置大型终端仪器,如光谱仪等。
1673年,约翰内斯·海维留斯( Johannes Hevelius )制 作的开普勒望远镜,焦距46米。
16
消色差系统
1733年,英国律师切斯特·穆尔·霍尔发明。
1758年,英国光学专家多兰德用两片玻璃(有不同色散 度的“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做物镜,降低了色差 和球面像差。 消色差透镜可以让两种不同波长(通常是红色和蓝色) 的光,都能聚焦在相同的焦平面上。
4
天文学分类:
其他更细分的学科: 按类型来分:
理论天文学 观察天文学 天文学史 宇宙学 星系天文学 高能天体天文学 太阳系天文学 远红外天文学 伽马射线天文学 无线电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 天体地质学 等离子天体物理学 中微子天体物理学 行星物理学
按研究方法分:
天体测量学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22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23
主焦点系统
最基本的光学系统,系统简单。 只有一个反射镜,光能量损失小。 旋转抛物面镜面系统,没有球差。 配像场改正镜后,可获得较大的视场。 焦比小,过大焦比增加镜筒长度,增加造价。 焦面仪器在光路中,操作不方便,且不宜放置大型仪器。 24
牛顿系统
7
国际天文学年
2009年,是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星空 400周年,因此,2009年被定为国际天 文学年。 “望远镜的使用,无疑是一场天文学的 革命,天文学的意义因此而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