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

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复习资料1.语言的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2.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3.闽方言、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相对较小。

4.文化概念: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5.重庆文化的形态: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6. 重庆文化的源流:巴文化7.重庆方言语音特点:1.平翘不分屁股上吊粪桶——等屎(死)2.前后鼻音不分吃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3.鼻、边不分白布下染缸——要作蓝(难)4.h 和f不分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5.保留舌根鼻音ng (零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前)同26.古入声归入阳平裁缝的尺子——正尺(吃)8.方言词汇是方言的显性表现之一,方言之间的不同除了语音的差异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词汇的差异性,词汇差异性总体表现为:同物异名(异音)9.方言词汇的不同实质是地域文化的不同和人文性格的不同。

10.人心不足蛇吞象(巴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出其骨。

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其为蛇青赤黑黄,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楚辞·天问》说:“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山海经海内经》又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郭璞注:“即巴蛇也。

”《说文解字》卷14载:“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

”原来巴蛇吞象这个神话,却反映了勇锐善战的巴人名称的来历。

这个神话在长江中游流布甚广,正好是在巴地文化区内,所以是巴人自己的原作。

重庆衍生:人心不足蛇吞相。

——民间故事。

11.川剧中方言(多选)1.打假叉2.走过场3.假过场4.幺不倒台5.丢意子6.压堂子7.扭连扭(绺连绺、柳连柳)12.川剧中大量的重庆方言唱词(1)方言歇后语:两个书生打架--为笔(未必)(2)方言俚俗语: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

(3)方言惯用语:大路朝天,各走一(半)边。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13.莫怀戚《经典关系》莫怀戚作为重庆的标志性作家,《经典关系》作为当代重庆文学创作的标志性作品,正在成为厚积薄发的重庆创作的先锋。

结束了“重庆无作家”的历史。

评价:是近年文坛极富有重庆韵致、体现重庆文化、代表重庆水准的经典之作,是较深刻的都市小说。

简而言之:中国高度,重庆特色,深刻作家,智慧人生。

14.重庆方言剧的内容总括:市井文化表现:市井情结;草根情结15.重庆方言剧的特点: 1.平民化 2.娱乐性 3.原生态 4 .真实性 5.怀旧感16.重庆方言剧不足: 1.俗 2.老 3.糙17.方言电影代表作:《抓壮丁》历史地位:喜剧经典,风靡全国18.惯用语特点:三字格“1+2”格式动宾结构19.方言惯用语的语义构成:(比喻和引申的关系)(一)比喻(打比方) 1.构成: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2.分类:明喻、暗喻、借喻3.分析:一般方言惯用语的表层意思是喻体,里层意思是本体。

(二)引申1.引申和比喻的区别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本义: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引申:程度不深(功底浅);表示时间不久(相处的日子很浅);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产生新义。

手足:比喻兄弟。

虎口:比喻危险。

20.重庆方言俗语(概念):是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长短不拘、形式自由的通俗语句,往往使用其比喻义和引申义。

21. 重庆方言俗语特点1.结构多样:惯用语:三字格;动宾结构。

歇后语:引子和释义前后独立。

谚语:句子形式。

俗语:长短不一,短语和句类型丰富。

2.使用灵活:(1)异构同义黄瓜(南瓜)还没起蒂蒂儿。

黄瓜(南瓜)刚起蒂蒂儿。

(2)插入扩展离了萝卜不成席→离了……萝卜,成不了……席。

3.结构附加:主体结构前后附加结构,附加结构意义与俗语本义无关联。

目的:韵律、对称。

例析:咸吃萝卜淡操心。

东说西说,烟杆脑壳。

东说西说,盐巴秤砣。

又歪又恶,吃豆芽不掐脚脚。

一张桌子四个角,说得脱来走得脱。

门门门,整熟人。

22.语法结构:汉语句法结构中常见结构类型在俗语语法结构中均有表现。

(一)短语结构1.主谓结构: 陈述和被陈述;名+动例析:四两拨千斤:以少胜多。

脑壳都大了:为某事而倍感烦恼。

豆腐盘成肉价钱:得不偿失。

话都递到嘴边了:交谈中明示某人应表达某义。

手脚不干净:小偷小摸。

2.动宾结构: 支配与被支配;动+名例析:吃了豹子胆:胆子大。

打不出喷嚏:吃亏但又说不出口。

说不出个子曰:不能给予明白的解释。

看走了眼:看错了人或事。

晓得锅儿是铁铸的:知道厉害了。

3.偏正结构: 修饰与限定;定语+名或状语+动例析:黄泥巴脚杆:指农民。

椒盐普通话:不标准的普通话。

顺口打哇哇:不管别人的话对不对,都顺着说。

4.动补结构: 补充说明;动(形)+补蒙在鼓里头:对某事毫不知情。

吃得开:某人权力很大。

输不起:经济或心里不能承受损失。

5.连动结构:动1+动2+……;动词陈述相同主语例析:捏倒鼻子哄眼睛:做事不踏实,敷衍了事。

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别人看不顺眼。

比倒箍箍买鸭蛋:严格按标准办事,过分死板。

6.兼语结构:动宾+主谓;动词陈述主语不同捉些虱子在脑壳上爬:自找麻烦。

逼倒牯牛下仔仔:逼着别人做不可能成功的事。

23.辞格(修辞方式)多样:(1)特定的表达形式(2)特定的表达效果24.俗语修辞方式分析1.婉曲委婉含蓄,不直截了当,从字面意义推导使用意义。

例析:打起灯笼火把都找不到:很难找到。

好狗不挡路:骂挡在路上的人。

看倒都胀眼睛:看见不舒服。

问三不问四:不问清楚。

2.比喻通过相似点的联想体会出里层意思。

例析:马屎皮面光:比喻人或事务表里不一。

手长衣袖短:比喻遇到了很难办的事。

打不出喷嚏:比喻吃了亏但又说不出口。

吃屎的把屙屎的估倒了:不问清楚。

3.夸张有意夸大事实,使人从字面意思的不合理领悟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讽刺。

例析:想一锄头挖个金娃娃:讽刺那些想一下子就发大财的人。

衣服角角都扇得死人:讽刺那些由于钱多或势大而大模大样的人。

4.双关表里兼顾,同时表现。

谐音双关协义双关例析:不进油盐: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到底。

5.借代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用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推测出其实在意义。

例析:吃错了药:表示精神不正常,不合常理。

用原因代替结果。

戳鼻子忤眼睛:互相执着对方的鼻子眼睛,形容两人矛盾很深见着就互相指责。

是具体代抽象。

少数俗语只用期中一部分词语,另一部分没有实在意思,只起衬语的作用。

例析: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一”没有实在意思,起到衬语作用。

死个舅子都不干:坚决不干。

一不做二不休:即不做不休,表示干脆的态度。

25.引子与注解的意义关系(歇后语包括:引子与注解)1.注解表示方式半夜捉虱子——过摸蛇吃鸡蛋——打浑吞2.注解表示评价或判断包丹布洗脸——真大方裁缝的尺子——正尺(吃)3.注解表示原因茶壶装白酒——没得壶(福)吹糖娃娃的打架——不想做人了4.注解表示目的鼻子里插葱——装象(像)厕所里栽小菜——将就屎(使)5.注解表示结果bao鸡母哈糠壳——空欢喜蚕子牵死——自己弄来网起6.注解用语描写百货大楼的服装——套是套的蚕子的脑壳——亮的7.注解说明事物特点较场坝的老鸹——飞起吃人白市驿的板鸭——干绷8.注解对引子的补充说明孝悌忠信礼义廉——无耻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9.注解表示用途裁缝的脑壳——荡针(当真)和尚买篦子——梳(酥)肉10.引子和注解说明的是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两个鹅石宝大碰——斗石(豆豉)两个扁嘴子打架——斗鸭(豆芽)两个大头猫打架——斗虎(豆腐)26.利用双关手段胡子上贴膏药——毛病蒋介石的脑壳——不毛之地注意语法双关:棺材里的耗子——吵死人土地老汉搬家——神(乘)不住了27.谚语的特点(重点:第四点) 1.通俗性 2.口语性 3.方言性4.哲理性(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教育作用例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小时偷鸡,大时偷象。

28. 谚语的类型:根据其反映的内容分类:1.农业谚: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2.气象谚:有雨四脚亮,无雨顶上光。

3.风土谚4.卫生谚5.事理谚根据其教育作用分类:1.讽颂谚 2.规劝谚29.谚语的语法结构:复句式谚语(最多);单句式谚语(较少)30.谚语的修辞方式1.对偶(形式) 穷得志气,饿得新鲜。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2.比喻兔子满山跑,不如老窝好。

山大无柴,树大无桠。

3.顶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

4.对比(意义)(要么相同,要么相反)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bao鸡母。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5.回环(巅倒顺序)人不欺地,地不欺人。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6.双关(用的最多的是谐音双关)(1)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谐义双关)(2)出头椽子先遭烂(难)。

(谐音双关)(3)语法双关31.方言本字例释1、巴:贴近、靠近、挨着、粘着。

(元明时即有此意)巴倒门方狠。

不是汗衫不巴肉,不是瘦肉不巴骨。

《说文解字》巴,虫也。

或曰食象蛇,象形。

《辞源》巴,贴近,靠近。

(假借)例:《警世通言》卷十一“巴着井栏一望,黑洞洞地。

”“巴倒烫”“巴片”“巴实”2、bao:抱……抱鸡母不抱,按倒也不抱。

抱鸡母打摆子——又扑又抖。

《广韵》:“bao,鸟伏卵”。

《方言》:“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

《通俗文》:“鸡做卵,北燕谓之抱”。

3、坌:ben “蘸、沾、糊”包谷粑坌芥末——又黄又冲一个人蘸两个碟子——坌(笨)了又坌(笨)《说文解字》:土分,尘也。

《蜀语》(明.李实):“和物为捹”重庆话:你身上啷个坌这么多的灰啊?粑粑坌点白糖好吃一些。

4、(提手旁)刍cou:往外(上、前)用力。

《汉语大字典》:抽(普通话)、(提手旁)周、(提手旁)刍古例:《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蒋宗福):师cou一僧上法坐。

5、螬cao 打螬气:饥饿或想吃油荤东西。

可引申表示允诺了别人什么好处,又没法实现。

螬:本字为“?”《广韵》:“?,病也,音曹”。

《蜀方言》:“腹常如饥曰?”。

形声字“螬”同音假借而成。

螬的本义是指金龟子的幼虫。

6、顿:den 用力放或者立起的意思。

例:羊肉萝卜加当归——炖(顿)起了古:停留、止息之义。

重庆话一般指放锅碗桶等内空的用具或某些立体性的东西,也可指东西存在的状态。

“招牌顿稳了”7、dong(?):痴愚,不晓世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