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参数计算表
p、H1p、H6p、H24p分别为同频率P的年最大
24h 84.000 0.660 3.500
Q00.2.728F1781mJ/4L1SJ/sL3nQ1•/13/Fn4
四
设计洪水
(一 )
设计洪量
(二 )
洪峰流量及洪水过程线
推理公式法计算洪峰流量(用于20
1 基本公式:
公式1
L F 1/ 4 J 1
项
目
t时段点雨量均值
变差系数CV
CS/CV
10min 16.000 0.380 3.500
1h 41.000 0.480 3.500
6h 66.500 0.630 3.500
p=1%
模比系数kp
p=2% p=5%
p=10%
p=1%
设计点雨量
p=2% p=5%
p=10%
点面折减系数α
p=1%
设计面雨量
0.408
0.643
0.429
0.672
域设计暴雨计算
偏态系数 CS=3.5CV 公式:Htp= Ht·Kp 005年版《河南省暴雨参数图集》相应历时等
公式:Hp= a ·Htp
n1p=1-1.285Lg n2p=1-1.285Lg
H 1 p H 10 ' p
H 6 p H 1 p
n3p=1-1.661Lg H 24 p H 6 p
一 设计暴雨计算 (一) 设计点雨量
1 2
适用范围:200平方公里以下小流域设计暴雨计算
t时段多年点雨量均值Ht 1.00 mm 频率为P的模比系数Kp 1.00
3
t时段设计频率为P的点雨量Htp 1.00 mm
注:
Ht和CV分别在1984年《河南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图集》或2005年版《河南省暴雨参数图集》相 值线图上的流域重心处读取。
则计算出Ψ
H H H 6 2 1 p 4 p p
H H H 1 1
0 6 p '
p p
计算洪峰流量(用于200平方公里以下)
L
F 1/ 4 J 1/ 3
278 s • F n
m3/s
n
S
L
mJ
1 /3Q
1/4
h
3 4
mJ
L
F 1 / 3
1/ 4
4
) 4n
1
1
S 4n
干流长度L(Km)
3 洪峰流量计算
5.000 2.900 2.320 1.840 420.000 243.600 194.880 154.560 1.000 420.000 243.600 194.880 154.560 n3 0.832 0.841 0.819 0.824
试算(一): (1) 令μ=0,Ψ=1
(2)
二 设计面雨量 1 2 3
设计流域水文分区u 不同历时暴雨的点面折减系数a
设计频率面雨量Hp
Ⅱ 1.00 1.00
查河南省 山丘水文 分区图 查短历时 暴雨时面 深(t-F
mm
注: 5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面雨量可采用点雨量。
三 暴雨递减指数n
1h以下设计暴雨递减指数(n1p)
1.00
1~6h设计暴雨递减指数(n2p)
公式2 公式3
Q 0.278
1
S
公式4 0 . 278
mJ
1/
公式5 ΨS=S'=S-μtn
0.278 公式6 (
3
L
4
mJ
F 1 / 3
1/ 4
)
2 基本计算参数
流域面积F(Km2)
2.560
L的平均坡度(以小数计)
1h以下设 计暴雨递 1~6h设 计暴雨递 减指数 6~24h设 计暴雨递 减指数
在τ=1~6h时 代入n2
79.950
(μ=0,Ψ=1的τ以τ02表 示)
0.643
τ02= 2.235
秒立方
则S’=S-μτ02=
76.968
τ2= 2.260
若τ2= 2.260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2=
则S’=S代入公式6 n3=
0.890
Qm=
28.870
2.260
在τ=6~24h 时代入n3
0.004 0.408 0.643
0.819
①F、L、J在流域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从1/5万地形图上量算;汇水面积
注: ②当τ<1h时代入n1,当τ=1~6h时代入n2,当τ=6~24h时代入n3,
③平均入渗率u由u值分区数值表选取84图集P4页。 ④汇流参数m,由θ~m相关线查得;θ值的范围5-100,若小于5或大
p=2% p=5%
p=10%
设计暴雨递 减指数np
p=1% p=2% p=5% p=10%
5.000
5.000
5.000
2.020
2.350
2.940
1.730
1.950
2.280
1.510
1.640
1.820
80.000
205.000 332.500
32.320
96.350 195.510
27.680
79.950 151.620
24.160
67.240 121.030
1.000
1.000
1.000
80.000
205.000 332.500
32.320
96.350 195.510
27.680
79.950 151.620
24.160
67.240 121.030
n1
n2
0.475
0.730
0.390
0.605
1.00
n1p=1-1.285Lg n2p=1-1.285Lg
6~24h设计暴雨递减指数(n3p)
1.00 n3p=1-1.661Lg
n1p、 n2p 、n3p分别为三种时段的设计暴雨递减指数;H10p、H1p、H6p、H24p分别为同频率P的 注: 10min、1、6、24h设计点雨量。
四 计算成果表
设计最大1h的雨量平均 强度S(mm/h)
5.000 79.950
平均入渗率u(mm/h)
5.000
汇流面积小于5平方公里从1/万地形图上量算。
,当τ=6~24h时代入n3, 集P4页。 的范围5-100,若小于5或大于100可采用θ等于5或等于100的m值,查84图集p26。
先假设τ<1h 则S’=S代入公式6
n1
79.950 0.408
代入n1 (μ=0,Ψ=1的τ以τ01表
示)
τ01= 2.120
则S’=S-μτ01=
69.348
τ1= 2.206
若τ1= 2.206 在1h以内。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1=
则S’=S代入公式6 n2=
0.900
Qm=
32.177
2.206
79.950
(μ=0,Ψ=1的τ以τ03表 示)
0.819
τ03= 2.337
秒立方
则S’=S-μτ02=
77.455
τ3= 2.360
则τ3= 2.360
则计算出Ψ= 0.870
Qm=
23.728
秒立方
(3)
试算 (二):
(1)
令μ=0,Ψ=1
(2)
(3)
试算 (三):
(1)
令μ=0,Ψ=1
(2) (3)
先假设τ<1h 则S’=S代入公式6
n1 则S’=S-μτ01=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
则S’=S代入公式6 n
则S’=S-μτ02= 若τ
则计算出Ψ 若计算τ
则S’=S代入公式6 n
则S’=S-μτ02= 则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