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二课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二课大自然之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大自然之歌第一课时
导入:欣赏风景图片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风景图片,学生观察。

师问:在大自然中有无限的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在身边还有哪些美景让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请一一列举出来。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中的色彩,进一步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美景带给自己不同的色彩感受。


生答:根据自己感受回答。

师总结,“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美妙的情感体验。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色彩变化的韵味显示出神奇的魅力。

正是大自然的五颜六色奏出各种美妙的乐曲,充盈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流连忘返。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课标要求运用色彩的原理,在导入中先让学生感受色彩。

教材通过欣赏大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统一学生们的思维,提醒学生从课间的放松模式,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老师运用讲授法在学生谈完感受后,利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色彩,进而引出课题。

知识新授,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探究一,欣赏莫奈的《荷兰田野中的风车》。

师导:简单介绍莫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画室转为室外,题材更宽泛,写生创作合为一体。

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

师讲: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兰田野中的风车》
【要求,学生欣赏莫奈作品,重点回答出作品的画面内容有什么?色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生合作练习: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及时作出小结:《荷兰田野中的风车》可看到荷兰乡村的风光,在莫奈画中的细节,许多都显示出阴影的方向,很清楚的显示光是从何处来,太阳在天空的什麽地方,以及当时的时间。

而这幅作品就可感受到晴空万里的天气下,郁金香花圃的生意盎然。

晴朗的天空衬托着郁金香花圃的鲜艳色彩,莫奈将影像与自然界中的阳光融合在一起。

可见一是画家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仔细,二是画家对颜色的运用自如从而能轻车熟路表达心中鲜明的色彩印象。

探究二,学习色彩基础知识,三要素,色彩对比和调和。

过渡:在印象派画家笔下
的美术作品是如此的的色彩斑
斓。

那么我们在美术作品中如
何运用这些色彩,让我们一块
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色彩基础知识一:色彩三要素
师:出示十二色相环,利用色相环讲解色彩三要素。

教师启发学生找不同相貌、明暗、鲜艳程度的色彩。

生:找不同
【要求,可以以一种颜色为例,进行说明】
板书(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基础知识二:色彩对比
过渡:我们一块来学习,怎样在美术作品中使用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和互补色
师讲:《湖》作品中同类色的使用,画家在画面中使用了色相环中30度或45度范围内,色彩明暗层次清晰,简洁明快单纯和谐的统一美。

稳重。

东山魁夷绿色的同类色,展现了一幅平静的湖面,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呼吁全社会保护环境的愿望。

《尼克尔斯峡谷》作品中互补色,画家在画面中运用了红绿的互补,让画面色彩变化丰富。

生听、思:通过《湖》的介绍。

独立找寻《尼克尔斯峡谷》作品中的互补色有哪些?谈感受。

【要求: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有什么?为什么这么画?互补色表现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色彩变化丰富,富有节奏感。


色彩基础知识三:色彩调和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2019年春晚中色彩搭配相对不和谐的一幕。

生:观察发现。

师:教材第12页中的小鹿,分析对比调和,强调色彩的变化。

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师:观察教材长城图,分析类似调和,强调色彩的一致性。

生:分析后回答
【要求:色彩调和的方法主要有改变对比色的面积、降低色彩的明度或纯度,利用中性色分割等。


【设计意图】针对课标要求的有意图的运用色彩元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

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并谈感受,加深学生对色彩元素的认知。

采用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和大自然风景的区别。

分析印象派作品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教师通过分析色彩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中互补色、邻近色对画面的影响加深了认知。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调和、类似调和。

欣赏大师作品、教师示范、同龄人作品
【课标中要求学生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只有通过欣赏多种表现形式的大师作品,才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探索新的创作方式。

】过渡:大师的作品色彩斑斓,有好多色彩很难在作品中驾驭,我们一块学习大师们是怎么运用色彩知识的?
师讲: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马蒂斯创作时没有透视,采用平涂技法加入阿拉伯风格的装饰图案,展现了充满对比色的画面。

运用了前面所学的互补色,红色和绿色,通过色块面积的不同和加入装饰花纹等方法调和红绿色。

欣赏教师作品
师演:为了让学生了解创作过程,及时进行示范。

观看微视频。

生看:通过观看,学习创作过程和步骤。

师总结步骤:构思,构图,起形,涂色,刻画细节,调整完成
同龄人作品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同龄人的美术作品,欣赏教材中同龄人的作品。

【要求,进一步开拓学生创作色彩作品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欣赏大师作品,从高层次的角度,引领学生创作方向。

通过观看教师示范,使学生直观创作步骤。

观察同龄人作品,激励学生创作的信心。

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启发了思路、开拓了视野、明确了创作过程和步骤,熟悉了画材,增加了创作的信心。

学生创作
创作要求“选一张大师作品,用自己喜欢的色调做一张色彩对比练习”
【要求:a选准色调;b色调对比明确;c练习时间为十五分钟之内】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动动手环节中一共有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是递进式的,第一课时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来完成第一个任务。

安排学生的创作主要是体验色彩为主。

老师在这个时间进行巡回指导,首先快速巡视一圈检查学生们是
否都已经进入创作的状态,如果有还没进入创作状态的,及时询问其原因,及时解决。

之后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前三分钟时间段里,教师巡视发现是否有创作共性的错误问题,如果有,及时停下来纠正。

然后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个别指导。

最后在创作即将结束的五分钟时间内,老师开始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学生作品要优劣兼顾。

作业展评
老师根据作品进行布展,公布评价标准,组织学生观展,本节课评价标准确定为:自评,喜欢哪个大师的作品,说明原因。

自己使用了什么色调进行的表现。

在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互评,哪位同学的作品色彩感最好;师评,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形式、表现方法进行点评,给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设计意图】展评环节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展和评,展什么?怎么展?为了尽可能多的展示学生作品,老师应该做好展台的设计。

平面的作业老师可以从作品的背面加一张衬纸。

绝对不要让学生拿着作品进行展示。

布展完成后一定要安排看的环节,展是为了看,只有看了才能够评。

在评价前告诉学生评价标准。

在评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先做示范性评价,就是告诉学生怎么评作业。

评价时使用什么样的专业术语来进行客观的、辩证的、以德为本的评价。

课后拓展
本节课的拓展是为了完成下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定的
所以主要是提醒学生们关注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安排学生下节课需要准备的画材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