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会计经济法讲义全(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级会计经济法讲义全(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本章为全书基础,分值大约在 8- 9 分左右。

本章共分三节,第二节为本章重点。

第一节法和经济法的概念一、法和法律(一)法的本质与特征1、法与法律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特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只是法的一种形式。

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并不体现统治阶级每个成员的意志;法体现的也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3、法的特征和分类法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二)法的形式和分类1、法的形式法的形式指外部表现形式,或渊源。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法、规章、国际条约等。

参考2、法的分类听一下即可,只要明白一些基本概念即可。

(1)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不同,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不同,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3)据法的内容不同,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4)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不同,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5)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不同,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6)据法律运用的目的不同,分为公法和私法二、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一)法律规范1、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某种法律权利,并规定一定的法律义务。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通常由假定、处理、制裁三个部分构成。

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适用该法律规范的情况和条件。

处理,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允许人们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或者要求做什么的部分,实际上即为规定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本身。

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在违反本规范时,将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作为一种最发达、最完善的社会规范,它应当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实际上表现为“如果……,则……;否则……”的公式。

(小例题参听语音)注意绝不能把法律规范同法律条文等同起来。

3、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法律规范的性质和调整方式,法律规范可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法律规范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例:按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

该法律规范属于()A 义务性规范B 授权性规范C强制性规范D 任意性规范答案:BD(二)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的概念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分为若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相协调的统一整体即为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另外还考虑一些原则。

2、我国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律部门主要有:(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法律部门,如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

(2)民法商法法律部门,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企业破产法等。

(3)行政法法律部门,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4)经济法法律部门,如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等。

(5)社会法法律部门,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

(6)刑法法律部门,如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

三、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由主体、内容、客体构成。

1.法律关系的主体:当事人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如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等。

其中,公民是最常见的法律主体;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平等主体出现。

2.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其中,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表现为权利享有者依照法律规定具有的自主决定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要求他人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自由;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规定所担负的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负担或约束。

3.法律关系的客体: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应当具备的特征是:能为人类所控制并对人类有价值。

分为:物。

要有实物形态;精神产品。

包括知识产品和道德产品,知识产品即智力成果;行为。

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人身。

活人的整个身体不能作为“物”;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三)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

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直接原因。

通常划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1、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定情况或者现象。

2、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人们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主体的意志转移。

(关于法律行为的分类听一下即可。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法律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等。

四、经济法的概念(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1)国家机关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中能的经济管理机关,例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3)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和有关人员例如:董事会。

又如《公司法》所规定的董事的权利和义务(4)个人例如:个体工商户2、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

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非物质财富;行为。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律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

1.市场主体组织关系。

是指国家在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管理,以及市场主体在自身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2.市场运行调控关系。

是指国家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干预市场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例如《合同法》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是指国家从长远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因素,实行全局性的管理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具有隶属性或指导性的社会经济关系。

4.社会保障关系。

是指国家在对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劳动者实行社会保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一、经济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决经济纠纷的途径主要包括:仲裁、行政复议、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仲裁和民事诉讼,适用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

当事人发生争议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主要解决地位不平等的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争议。

行政复议是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二、仲裁仲裁是指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有约束力(强制力)的裁决的活动。

(一)仲裁的适用范围1、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关于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则不适用仲裁。

总结:仲裁只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且必须是合同纠纷和财产权益纠纷的关系,人身关系不适用仲裁。

2、劳动争议的仲裁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由其他法律调整,不适用《仲裁法》。

(二)仲裁的基本制度1.协议仲裁。

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不能达成仲裁协议的,不能适用仲裁方式。

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一裁终局。

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仲裁机构包括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中国仲裁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实行会员制,是自律性组织仲裁委员会不是国家机关,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它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四)仲裁协议1、仲裁协议的概念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口头达成仲裁的意思表示无效。

2、仲裁协议的内容(1)有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有仲裁事项;(3)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补充协议;无法达成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3、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请求法院作出裁定。

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决定,另一方请求法院决定的,由法院裁定。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法院继续审理。

(五)仲裁裁决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有仲裁协议;――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仲裁应当开庭、不公开进行。

应当开庭是指必须开庭;所谓不公开进行,是指不对社会公开,不允许旁听。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

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其生效。

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

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