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建筑施工过程中剪力墙钢筋计算细则
建筑施工过程中剪力墙钢筋计算细则
第三章剪力墙钢筋计算
在计算剪力墙钢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图 18) 1、剪力墙需要计算哪些钢筋? 剪力墙主要有墙身、墙柱、墙梁、洞口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墙身钢筋包括水平筋、垂直筋、拉筋和洞口加强筋;墙柱包括暗柱 和端柱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墙梁包括暗梁和连梁两种类型,其钢筋主要有纵筋和箍筋。 2、计算剪力墙墙身钢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基础型式、中间层和顶层构造;墙柱、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圆形洞口直径不大于 300mm 时,补强纵筋构造
圆形洞口直径大于 300mm 时,补强纵筋构造
注:剪力墙开洞除了洞口加强纵筋构造外,还有连梁斜向交叉暗撑构造和连梁斜向交叉钢筋构造两种情况,连梁斜向交叉
暗撑的及斜向交叉构造钢筋的纵筋锚固长度为:La E 或 La,斜向交叉暗撑的箍筋加密要求适用于抗震设计(03G101-1P52)。
六、剪力墙端为暗柱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墙端为暗柱水平筋 竖向筋根数计算
计算公式 L 形: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15*d*2。 T 形:伸至墙对边-保护层+15*d 一字形:长度=墙长-保护层*2+15*d*2 斜交: 外侧:墙净长+锚固 Lae(La) 内侧:钢筋连续通过连续通过 水平筋根数: 基础层:在基础部位布置间距小于等于 500 且不小于两道 水平分布筋与拉筋 楼层:(层高-水平分布筋间距)/间距+1 根数=墙身净长-1 个竖向间距(或 2*50)/竖向筋间距+1
接时,应在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均按≤5d(d 为搭接钢
图 13
筋较小直径)及≤100 的间距加密箍筋。
(图 31)
五、端柱钢筋计算
通常情况下端柱、小墙肢(截面高度不大于截面厚度 3 倍的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竖向钢筋与箍筋构造与框架柱相同,其中 抗震竖向钢筋构造详见 03G101-1P36 至 P38 页,箍筋构造详见 P40;非抗震竖向箍筋构造详见 03G101-1P42 至 P44 页,箍筋 构造详见 P45 页。(03G101-1P48)
附图 图 47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墙梁侧面纵筋和拉筋
(图 47)
计算公式
说明
03G101-1P51
当连梁截面高度>700 时,侧面纵向构
当设计未注写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 造 钢筋 直径 应≥ 10mm, 间距 应 ≤
200;当跨高比≤2.5 时,侧面构造纵
筋的面积配筋率应≥0.3%。
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 时为 6mm,梁宽>350 时为 8mm,
图 21
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 基础插筋(基础主梁中)
当基础梁顶与基础板顶一平时: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 0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 a+伸
图 22
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
(图 19)
(图 20)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中间层竖向钢筋
(图 21)
(图 22)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伸出本层楼面外露长度 04G101-3P48
图 24
+与上层钢筋连接
注: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 0 图 25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顶层竖向钢筋
(图 24)
计算公式 长度=层高-露出本层的高度-板厚+锚固 lae(la)
(图 25)
说明 04G101-3P48
(图 111);当设计注写补强纵筋时,按注写值补强;当
洞口加强构造
设计未注写时,按每边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 12mm 且不小
于同向被切割纵向钢筋总面积的 50%补强,补强钢筋种类 03G101-1P16、17、53
与被切割钢筋相同。
注:括号内标注用于非抗震
图 37 -42
当矩形洞宽和洞高均大于 800mm 时,洞口补强纵筋构造
一、墙身竖向筋计算
(图 18)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当筏板基础≤2000mm 时:
04G101-3P45 墙插筋构造一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 a+伸 弯折长度 a 与框架注相同 出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
图 19
搭接长度为 0) 基础插筋(基础平板中)
根数=墙身净长-1 个竖向间距(或 2*50)/竖向筋间距+1
说明 锚固取值: 当柱宽-保护层≥Lae 时,锚固=Lae; 当柱宽-保护层<Lae 时,锚固=柱宽保护层+15*d。
附图 图 36
八、剪力墙开洞钢筋计算
(图 36)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水平筋长度
长度=水平筋伸到洞口边-保护层+15d
附图 图 26
二、墙身水平筋计算
(图 26)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内侧钢筋 外侧钢筋 根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03G101-1P47
长度=墙长-保护层+15d-保护层+15d
剪力墙钢筋配置若多于两排,中间 排水平筋端部构造同内侧钢筋
(03G101-1P47 注 5)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则水平筋伸至墙对边,长度=墙长 03G101-1P47
暗梁面积-连梁所占面积)/(横向间距*纵向间距)
十一、剪力墙变截面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竖向筋计算
计算公式 墙身变截面下层竖向钢筋长度:层高-下层钢筋露出长度 -板厚+锚固 Lae(La) 墙身变截面插筋长度:1.5LaE+本层露出长度+与上层钢筋 进行搭接(如采用焊接时,搭接长度为 0) 竖向筋根数:墙身净长-1 个竖向间距(或 2*50)/竖向布 置间距+1
03G101-1P16
水平筋根数
水平筋距离洞口边 50mm 或二分之一个间距
竖向筋长度
长度=水平筋伸到洞口边-保护层+15d
竖向筋根数
竖向筋距离洞口边 50mm 或二分之一个间距
拉筋根数
(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所占面积-暗梁面积-连梁 所占面积)/(横向间距*纵向间距)
当矩形洞宽和洞高均不大于 800mm 时,洞口补强纵筋构造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基础插筋长度同剪力墙身
04G101-3P32、45
中间层钢筋如图
03G101-1P49、50
图 31
顶层构造:同剪力墙竖向钢筋顶层构造
03G10暗柱纵向钢筋搭接范围内的箍筋间距要求同
(03G101-1P40)注的第 2 条,即:当柱纵筋采用搭接连 03G101-1P40
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
附图 图 46
一;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墙梁对墙身钢筋的影响
计算公式
说明
竖向筋长度: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续穿越边框梁和暗
梁,因此暗梁和连梁不影响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计算。
水平筋根数:剪力墙水平钢筋连续穿过暗梁和连梁
拉筋根数=(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所占面积- 拉筋构造见 03G101-1P35
说明
当外侧钢筋有连续通过节点和搭 接通过两种节点构造要求,水平 筋通常布置在暗柱纵筋的外侧
04G101-3P32、45
附图 图 32 图 33 图 34 图 35
(图 32)
(图 33)
(图 34)
(图 35)
七、剪力墙端为端柱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水平筋长度 竖向筋根数
计算公式
外侧钢筋连续通过,伸至墙对边,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锚入端柱内,长度=墙净长+锚固
当筏板基础>2000mm 时:
04G101-3P45 墙插筋构造二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2-保护层+基础弯折 a++伸出 基础顶面外露长度+与上层钢筋连接(如采用焊接时,搭
图 20
接长度为 0)
当基础梁底与基础板底一平时:
04G101-3P32 墙竖向钢筋插筋构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高度-保护层+基础底部弯折 a+伸 造
-2*保护层
图 27
基础层:在基础部位布置间距小于等于 500 且不小于两 04G101-3P32、45
道水平分布筋与拉筋
楼层:(层高-水平分布筋间距)/间距+1
03G101-1P47
三、墙身拉筋计算
(图 27)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拉筋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长度=墙厚-2*保护层+max(75+1.9d,11.9d)*2+2d 04G101-3P48
(图 45)
十、暗梁钢筋计算
(图 46)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暗梁钢筋计算
当暗梁与端柱相连接时: 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从柱边开始算)+左锚固+右锚固
当暗梁与暗柱相连接时: 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从柱边开始算)+2*Lae(或 La) 箍筋根数=暗梁净长/箍筋间距+1
说明 锚固取值: 当柱宽(或墙宽)-保护层≥Lae 时, 锚固=Lae; 当柱宽(或墙宽)-保护层<Lae 时,锚 固=柱宽-保护层+15*d;
构造边缘端柱 GDZ、构造边缘翼墙柱 GYZ、构造边缘转角柱 GJZ(GB50010-2002P195、196、03G101-1P18、49、50)、非边缘
暗柱 AZ 和扶壁柱 FBZ 共十类,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只需要考虑为端柱和暗柱即可。
1、纵筋计算(03G101-1P12、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