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薄膜物理与技术-1 真空技术基础
薄膜物理与技术-1 真空技术基础
2 dN m 2 mv 4 v 2 dv exp 2kT N 2 kT N 容器中气体分子总数,m为气体分子质量,T为温度。 3
dN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函数 m确定,温度确定, f (v )dv N 3 2 m 2 2 m v f (v) 4 exp v 2kT 2kT
(1/1.013×105)
1 PSI
51.7149
6.8948×103
6.8948×10-2
6.8046×10-2
说明:1、mmHg是人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压强单位; 1958年为纪念托里切利,用托(torr)代替了mmHg:1 torr=1 mmHg 2、早期的真空度计量常以 torr 或 mbar 为单位; 目前随着标准化进程的推进,SI(MKS)制单位应用日渐广泛 真空度用 Pa 作单位
1 真空技术基础
不同真空度单位制间的换算关系:
torr/mmHg 1 torr (1 mmHg) 1 Pa 1 bar 1 atm 7.501×10-3 7.501×102 760.0
(760/1.013×105)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法定计量单位
bar 1.333×10-3
(1.013/760)
va
m
M
1.59
M
3. 均方根速率
计算分子平均动能
vr :va :vm =1.225: 1.128: 1
3kT 3RT RT vr 1.73 m M M
1 真空技术基础
1.2.2 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例1. 计算400K温度下氧气的方均根速率、平均速率和最可 几速率。
13.59509 g / cm3 ;
1 atm 760 mm 13.59509 g / cm3 980.665 cm / s 2 1013249 dyn / cm 2 101324.9 Pa 1.013 105 Pa
在此基础上,可以导出压强的非法定单位与帕之间的关系.
1 真空技术基础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例1,求0℃,P = 1.3 10-4Pa氧气,
1)气体分子密度;2) 分子平均速度;3)平均自由程;4)碰撞次数;5) 固体表面形成形成单分子层的时间;6)每分钟成膜厚度。
1 真空技术基础
1.1.2 真空度的划分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气态空间近似为大气状态,分子以热运动为主, 分子之间碰撞频繁。低真空,可以获得压力差而不 改变空间的性质。(如吸尘器、抽滤)
中真空,气体分子密度与大气状态有很大差别。气体分子的流动 容器中分子数很少,分子平均自由程大于一般容器的线度,分 气体分子入射固体表面的频率已经很低,可以 从黏滞流状态向分子状态过渡,气体对流现象消失。 气体中带电 气体分子数更少,几乎不存在分子间碰撞,此时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 子流动为分子流,分子与容器壁碰撞为主,在此真空下蒸发材料, 保持表面洁净。适合分子尺寸加工及纳米科学的研 记忆: 3344 离子在电场作用下, 产生气体导电现象。(离子镀、溅射镀膜等 是以吸附停留为主。入射固体表面的分子数达到单分子层需要的时间也较长, 粒子将按直线飞行。(拉制单晶、表面镀膜、电子管生产) 究。 气体放电和低温等离子体相关镀膜技术) 可以获得纯净表面。(薄膜沉积、表面分析 …)
程大约是 6.6米。 0.667
P
(cm Pa)
1.38 1023 298 ( 6.67 103 (m Pa)) 10 2 1.41 3.14 (3.5 10 )
P=10-4Pa时, 6670cm 66.7m P=10-3Pa时, 667cm 6.67m
物理意义是:速率在v附近的单位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分子总数的百分比;或者说 一个分子的速率在速率v附近单位速率区间的概率。因此,也叫做分子速率分布的 概率密度。
1 真空技术基础
1.2.2 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平衡温度越低,曲线越陡,分 子按速率分布越集中;温度越 高,曲线越平缓,分子按速率 分布越分散。
注意:真空度和气压的意义相反 真空度 意味着 气压 法定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MKS制,即SI制) 1 Pa=1 N / m 2 1 bar=106 dyne/cm 2 厘米克秒制(CGS 制) 主要单位制 1 PSI =1 lbf / in 2 英制(FPS制) 毫米汞柱制(mmHg 制) 1 torr =1 mmHg =1 / 760 atm
1 真空技术基础
入射频率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1.2.4 碰撞次数与余弦散射定律
入射频率ν (入射通量或碰撞次数):单位时间,在单位 面积的器壁上发生碰撞的气体分子数
1 nv a 4
P nkT
赫兹-克努曾公式
描述气体热运动重要公式
va
8kT 8RT m M
P 2m kTຫໍສະໝຸດ 1.1.1 真空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
Pa 1.333×102
(1.013×105/760)
atm 1.316×10-3
(1/760)
PSI 1.9337×10-2 1.4504×10-4 1.4504×101 1.4696×101
10-5 105 1.013×105 1.013
9.869×10-6 9.869×10-1
1 真空技术基础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1.2.4 碰撞次数与余弦散射定律(气体分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包括:气体分子跟器壁表面的碰撞,也包括反射或被吸附。 气体吸附: 气体吸附就是固体表面俘获气体分子的现象。 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靠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引起的,任何气体在固体表面均会发 生,吸附后容易脱附。 化学吸附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只有当气体与固体表面原子接触生成 化合物时才能产生吸附作用,气体不易脱附。 气体脱附 是气体吸附的逆过程。 影响因素:气体的压强、固体的温度、固体表面吸附气体的密度以及固体 本身的性质如光洁程度、清洁度等
酒精 243 0C ;水 374.2 0C; Fe 3700 0C
1 真空技术基础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1.2.1 理想气体定律(一定质量的气体)
P nkT
或
式中:n — 分子密度 (个/m3); P — 气体压强 (Pa); V — 气体体积 (m3); M — 气体分子量 (kg/mol);
1. 最可几速率
2kT 2RT RT vm 1.41 m M M
2. 平均速率
va 8kT m 8RT RT 1.59 M M
3. 均方根速率
vr 3kT m 3RT RT 1.73 M M
1 真空技术基础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 1.2.3 气体分子的自由程
宇宙(自然)真空:宇宙空间内存在的真空 因此,真空可分为 人为真空:利用真空设备获得的容器内真空
现代真空技术的极限:每 cm3空间内仅有数百个气体分子 对应气压 10-12 Pa
1 真空技术基础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1.1.1 真空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
真空的实质:一种低压气体物理状态 真空度采用气体压强表征 真空度的单位 = 气体压强的单位
1 真空技术基础
1.2.2 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1. 最可几速率(速率极大值?)
2kT 2RT RT vm 1.41 m M M
讨论速度分布
计算分子运动平均距离
物理意义是:若把整个速率范围分成许多相等的小区间,则 利用概率求平均值,对于连续型随机变 2. 平均速率 Vm所在的区间内的分子数占分子总数的百分比最大,又称为 量,若分布函数为P(X),则统计平均值定 x)dx8RT 最概然速率。 义为: x x 8( kT RT
k — 玻尔兹曼常数,1.38×10-23 J/K; T — 气体温度 (K); m — 气体质量 (kg); R — 普适气体常数,R = NA· k = 8.314 J/mol· K; NA — Avogadro常数,6.02×1023 个/mol;
m PV RT M
(1) 波义耳定律 (2) 盖吕萨克定律 (3) 查理定律
每个气体分子在与其它气体分子连续2次碰撞之间运动经历的路程。 平均自由程( ):气体分子自由程的统计平均值。
P const. kT 2 2 (种类和温度一定) 2 n 2 P 薄膜技术中最常用的真空度为10-4Pa,自
1
P nkT
σ-分子直径; n-分子密度 由程大约是 66米。即使再差, 10-3Pa,自由 空气25℃时
P
P=1.3*10-4Pa,T=270C
3.7 104个/(cm2 s)
1 真空技术基础
1.2 稀薄气体的性质
1.2.4 碰撞次数与余弦散射定律 衬底完全被一层分子覆盖所需时间:
N 2 MRT t N AP N
N为表面原子密度 常温常压下,洁净表面被杂质完全覆盖所需时 3.510-9 s, 而在 10-8Pa 的高真空中,这一时间为 10h 。所以在薄膜制备技术中获得和保持适当的 真空度是很重要的。
换算基础:1 N=105 dyne=0.225 lbf 1 atm=760 mmHg(torr)=1.013×105 Pa=1.013 bar 标准大气压定义?
1 真空技术基础
目前标准大气压定义:0
oC,水银密度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
标准大气压定义
2
1.1.1 真空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
重力加速度 g 980.665 cm / s 时,760 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用atm表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