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俗文化历史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饮食民俗文化
长沙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 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 铁炉罐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 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 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 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 红薯、红薯丝、包粟、高梁、豌豆、蚕豆等杂粮, 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 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 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粑粑、艾粑粑等 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 饭
火宫殿风味小吃
火宫殿地处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 元宫,专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 丰帝题"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辉煌,殿前空坪上 由个体小商贩支起面棚,撑着大伞,经营各种长沙 风味小吃。到1942年时,空坪上盖起了48间木架 棚屋,除理发、说书、卖烟、卖酒各用一间外,其 余42间全部为小吃点。主要经营的品种有色青、 肉白、松脆、鲜香的"油炸臭豆腐",形似荸荠、色 如白玉、外表柔软、内吐芳香的"姊妹团子"以及" 东坡馓子"、"龙脂猪血"、"神仙果饭"、"三角豆 腐"、"煨牛蹄筋"、"红烧蹄花"、"红烩乌龟"等 300余种。百余个国家的客人也曾到此领略古城长
湘绣
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长沙县沙坪,历史悠 久。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用"齐针"、"接针"、 "打籽针"等针法外,还独创"掺针"法,使表现的 形象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更符合于中国画的笔 墨神韵。其所绣山水、人物、花草、翎毛和走兽 无一不生动逼真。1912年和1933年,其绣品在 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 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章。1949年后,湘绣经 过恢复和发展,成功地绣出了双面绣和双面全异 绣。奇特的技艺、非凡的艺术效果被国内外誉为"
长沙湘剧
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长沙为中心流 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地区及赣西的修水、吉安等 县。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民间称 为"大戏班子"。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又有安徽青阳腔和昆腔传入。最晚传入长沙的是弹 腔,又称南北路。高腔、昆腔、弹腔、低牌子在长 沙地区汇合后,与长沙乡土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具有"高"、"低"、"昆"、"乱"四大声腔, 唱白用中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沙官话的地方大戏--长沙湘剧。湘 剧剧目约1200多个。抗日战争时期经田汉、洪深、 欧阳予倩等改革直至1949年以后的发展与革新,现 经常上演约200余个,曲牌300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