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易3 [转贴 2009-04-04 21:55:32] 字号:大中小第二节《周易》泄天机易有三种。
《周礼?春官?太卜》中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虽然“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但三种易经不是完全相同。
其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三种易经的首卦不同。
《连山易》首卦为艮卦。
《归藏易》首卦为坤卦。
《周易》首卦为乾卦。
《易》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种,对于这三种易经的运用,却不是“太卜掌三易之法”,便可以人为地任意选择运用。
《易经》探讨的是天道自身的运行规则,易发生变化,是天道自身在变化。
天道当变,才会有某一个易经英雄站出来出来演易,应运而制易,通过《易经》向人们传达天道变化的信息和思想。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天道,便会有什么样的器来承受它。
演易英雄,就是这个奉天承运的器。
天道的存在以及天人合一原理,是人之所以有意识存在和形成意识的天道依据,是人能够有思维力,能够有思想、形成思想的天道依据。
中国古人伏羲发现了天道的存在,并将其知识化,使后人具有了认知天道和把握运用天道的知识。
我们依据洛书九宫原理,在《兑易》预测方法中使用了命卦九宫。
命卦代表了人的存在,命卦外围八宫代表了人在天道背景下生存的天道环境。
每个人的命卦九宫外面都存在着一个64卦圆图,这个圆图是天道显示。
天道与天道环境要理解成两个概念。
天道是指圆图自身,它依据数变而变化。
天道环境是个人命卦九宫中命卦外面的那八个卦,这八个卦是能够与天道对接的八个卦,是可以被天道所招动的八个卦。
外围64卦圆图中哪一宫在动,便招动个人命卦九宫中离圆图动宫最近的一卦。
这一被天道所招动的卦的卦象、卦义,形成个人生命中的意识与思想,也就是形成个人的行为动机。
为什么会存在天人合一?每个人的天道环境都被天道所招动,因此而出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是招动者,人是被招动者。
天与人之间是和谐招动还是不和谐招动,形成人的命运吉凶穷通。
《兑易》命卦九宫的运用,体现出洛书的价值意义,也是兑易中命卦九宫的价值意义。
当天道在变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变,都在重新定位与定向。
个人是这样,整个社会群体、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也是这样,也在变,也要重新定位与定向。
天地不仁,它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为人类服务的,不是人心向善则天道善,人心向恶则天道恶。
天道欲恶,即使全人类同心同德地做善事,也不能够改变天道的性质。
要改变天道的善恶性质,需要的是方法,《易经》的方法,付息的方法。
不是人心反过来对天的感动。
人心不具有这个能量。
《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在运用时,运用它的时代所具有的时代思潮及其价值取向,也必然是与易道相同步。
《连山易》时期的社会结构,必然与自然中的山林的性质相一致,《归藏易》时期的社会结构,必然与自然中的大地的性质相一致,《周易》时期的社会结构,必然与自然中的天的性质相一致。
伏羲始创八卦,神农继之。
神农又称炎帝、又称列山氏。
神农推演伏羲之易为《连山易》。
“列山”、“连山”,是同样的山山相连的意义。
大水灾往往带来大瘟疫。
史传神农尝百草,正是伏羲、女娲洪荒之后有过瘟疫流行,神农氏尝百草解除瘟疫。
神农部落属于伏羲、女娲洪荒发生时期生存在高山峻岭之上的山林部落,是在洪水蔓延不到的高山之上,山下洪水再大,也影响不到他们。
洪荒之后,人类几近灭绝,后世的人类,就凭着神农部落繁衍壮大起来,这是为什么我们至今把中华民族称作神农后裔的原因。
《连山易》首卦为艮,意谓崇山恶水,山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水是可恶的,依然带有人们对洪荒的畏惧厌恶心理。
《连山易》大义:崇山恶水,山海定焉。
《归藏易》大义:近地远天,坤乾定焉。
《周易》大义:天尊地卑,乾坤定焉。
三易相更,各有主体。
洪荒末期,伏羲、女娲首创八卦,运用八卦。
神农继演《连山易》,以重艮卦做首卦;黄帝演《归藏易》,至夏代初期商部落先祖王亥、王恒续演《大荒经》,以重坤卦做首卦;文王、周公演《周易》,至孔子推演《易传》,以重乾卦做首卦。
《连山》首卦是艮,《归藏》首卦是坤,《周易》首卦是乾。
我们再来看这三种易经的尾卦各是什么卦。
要明白三易的尾卦是什么卦,还得回头从《山海经》说起。
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对《山海经》的认识:1、在上古时期,《山海经》原来是一部有图有文字的作品。
现存版本中“山经”部分,还完全保留了图书解说形式。
其“山经”部分的图书,是分有方位的。
标题上的方位分布,是“东山经”、“西山经”、“南山经”、“北山经”、“中山经”。
其方位的依次延展,却可能是一个圆周图。
这就有可能符合洛书方位,或河图方位,甚至可能符合今天我们唯一能够看到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圆图方位。
2、《山海经》中《山经》右旋、《海经》左旋,存在有阴阳两仪的性质。
其中《山经》为阳仪,《海经》为阴仪。
刘歆“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其原来的“三十二”之数,与《易经》阴阳两仪隔三十二卦卦数相符。
3、《易经》八卦卦象中:艮为山;兑为泽,为海洋。
《山海经》书名名称中的“山”、“海”,与《连山易》名称相符。
像《归藏易》的名称也同时可以叫做《坤乾易》一样,《连山易》也可以同时叫做《艮兑易》,或者直接以卦象称作《山海易》,或许正是因此《连山易经》又有《山海经》之称。
不仅是经文名称相符,像《周易》八卦研究者历来首重乾坤二卦一样,《山海经》内文中的篇目设置上的“山经”、“海经”,也与《周易》相符,与“连山易”研究者首重艮兑二卦的意义相符。
4、《山海经》在内容上,不仅有与我们在第一节大量举例说明的《归藏易》的内容,还有与今本《周易》卦爻辞内容完全相同的现象。
比如《大荒经》中记载的商代先祖王亥仆牛的故事,与今本《周易》中旅、大壮、观、需等卦,记载的是发生在同一个历史人物王亥身上的事件。
5、刘秀编辑《山海经》时,没有《大荒经》部分。
《大荒经》部分是后人所补。
《大荒经》应该不属于《山海经》或称《连山易》的内容,而有可能属于《归藏易》的内容。
“大荒”者,有大地、土地的意思,由我们今人所使用的“荒原”一词的意义相同。
应为后人见《大荒经》文义古朴,与《山海经》文义类似、有联系,而编辑于一起。
6、《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属于《连山易》,《大荒经》属于《归藏易》。
《山海经》一书属于《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中前两易内容混杂于一起的作品,三易过渡及演变痕迹明显。
有了以上对于《山海经》的认识(我们甚至不需要完全确认《山海经》就是《连山易》,而需要一种“可能”,有了这种可能,我们就可以思想。
《兑易》的研究、推演与创立,首先在于思想。
思想是第一位的。
我们首重的是思想成果,而不是为了去确认、考证易经的历史),我们就可以进而作出下一步推导。
周代并存的《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其中《归藏易》,又叫做《坤乾》或《坤乾易》。
《礼记》孔子说:“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曰:“得殷阴阳之书。
其书存者《归藏》。
”《山海易》的“山海”或“艮兑”,《坤乾易》的“坤乾”,透漏出的一个信息是:《连山易》是以艮卦为首卦,即第一卦;《归藏易》是以坤卦为首卦,即第一卦;《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是以乾卦为首卦,即第一卦,《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既是以乾卦为首卦,我们便可以知道现存《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或称《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实际上是《周易图》,或者叫做《周易六十四卦方圆图》。
《周易六十四卦方圆图》上,以乾卦为第一卦,以与乾卦对应的坤卦为第八卦。
依据这个唯一的思路,我们可以考虑《归藏易》是以坤卦为第一卦,以与坤卦对应的乾卦为第八卦。
《连山易》是以艮卦为第一卦,以与艮卦对应的兑卦为第八卦。
我们整理出三易首尾对应卦的各自形式,便是:周易: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
归藏易:1坤......................................................................8乾。
连山易:1艮.......................................................................8兑。
一直以为,周易并不是: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而是: 6乾、7兑、9离、3震、8巽、1坎、7艮、2坤.前者是宋代以后出现的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数,后者才是周易的卦数,所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5居中),是邵康节把先天卦数用到后天八卦里(也就是周易).所以,要说规律吗,周易首尾相对,也是离坎相对.不是乾坤对.一直以为,周易并不是: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是对的。
是先天八卦。
而是: 6乾、7兑、9离、3震、8巽、1坎、7艮、2坤——也是对的,是人们历来认为的后天八卦。
但也有问题,正像您后面所讲,这实际上是洛书,是给洛书配卦。
是不是周易应该是的样子:归藏坤乾,之后周易乾坤呢。
是不是说,后天八卦,不是“周易”?我认为,周易始终不是乾坤啊!所谓的周易,就是周文王做的易。
事实上,谁做的易,就可以叫谁的名字。
这个不重要。
邵康节把先天八卦数,引入后天八卦,是创造性的,用起来的确得心应手。
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用。
问题是的确先有周易的后天八卦,到宋朝才有先天八卦出来。
后天八卦,周易卦在《说卦》早就有了“帝出乎震,齐乎巽”,这就是后天八卦象,也是解释后天八卦的来由。
到宋朝才有“乾坤相对,水火相望”,先天八卦的说法。
那么结论就是,周易画的就是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就是周易,是离坎相对的,没乾坤什么事。
这里涉及我一直考虑的问题,易是理、象、数的学问,但是周易更偏重象,孔子更注重理,而除了河图、洛书,基本没有数什么事.。
河图、洛书,说什么天数25,地数30,天地五十有五,但是大衍指数却是五十去一,取其四十九,那么用蓍草计数,是为了起卦,起了卦看象,看爻辞等,我说的这些,主要的意思是,这些都和八卦计数没什么关系。
在术的这部分,我实在没看出来周易的数有什么用,河图洛书的数好像是解释了为什么用49根蓍草的原因。
那么邵康节用的先天八卦数,也无非是起卦方便。
真要推出子午卯酉却也未必。
但是奇怪的是,先天八卦数来记忆方圆图却是再好不过了,也是异数,或许邵康节正是发现了方圆图的秘密,才如此计数也说不定。
《周易》之所以叫“周易”,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周易》是周朝才有的文本,是由周王朝开创者文王、武王、周公完成的作品因此叫做“周易”。
这个说法,比较有力。
历代相传,现在人依然公认,现有的《周易》文本形成时间,与周王朝开辟时间,基本相符。
第二种说法,《周易》为什么叫“周易”,“周”表示圆,表示天,是易经八卦中乾卦的象征。
这符合商代与周代之间的历史、信仰、宗教意识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