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XX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号:165 指导教师:XXX 内容提要: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和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1、确定初步的是非观念,打好良好的个性基础,逐步形成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营造氛围,树立榜样,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长期性;3、创设各种场景,努力提高情商,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4、拓展教学空间,密切联系实际,促进多种美好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品德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学习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呢?一、在语文教学中,确定初步的是非观念,打好良好的个性基础,逐步形成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他们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无不熏陶和感染着他们,在造就他们的思想,左右他们的灵魂。
因此,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是孩子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和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其可塑性是最强的。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些什么呢?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可否”观念,引导孩子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有的人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
管得住自己的人,才有足够的自制力推动自己做该做的事,并阻止自己做不该做的事。
听说过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小冬冬两岁的时候,特别喜欢撕爸爸的书和本子。
于是,爸爸就给小冬冬一些废报纸让他撕,并告诉孩子:“这些报纸是可以撕的,那些书和本子是不可以撕的。
”以此使孩子建立起初步的范围概念和规则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结合教学内容,给孩子建立起初步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划定范围,建立“可否”观念,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
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克制着不做某些事的过程中,培养的是通向成功的另一中重要品德——自制力。
这样,让他们形成一种初步的规则意识:帮助同学、舍己为人“可”,勇敢去做;自私自利、坑人害人“否”,坚决不为。
从而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严格的教育对孩子都是很残酷和痛楚的,但一开始就严格的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
不允许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要从一而终,一次也不能例外,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
相反,如果我们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痛苦。
2、利用语文教学题材,确定是非观念,打好良好的个性基础。
语文教学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是非观念的教育与道德品质的教育。
毛泽东曾经说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只要是社会,就应该有好和坏、是与非。
孩子不是圣人,在一些客观存在的丑陋现象中,谁也无法置若罔闻。
相反,这些现象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更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更能刺激和伤害他们纯洁而稚弱的心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等闲视之、充耳不闻,那孩子的是与非就会颠倒,价值观就会严重扭曲。
那样,调皮捣蛋可能就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好汉”,勤奋好学反而会成为大家讽刺挖苦甚至打击的对象。
因此,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语文教学内容,引导他们确定正确的是非观念。
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时,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陶罐谦虚和善,是;铁罐骄傲狂妄,非。
从而学习陶罐,鄙视铁罐。
《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小白兔聪明勤劳,是;小灰兔好吃懒做,非。
引导学生象小白兔一样“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有的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是;而有的人,在真理和正义面前,背信道义,贪生怕死,非。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社会大环境下以此为契机,将“八荣八耻”渗透于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时刻教育学生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是我们行为的准则,行动的指南。
它犹如一面镜子,照亮着我们的是与非,对与错。
对“是”的事情,我们要有责任感,有荣誉感;对“非”的事情,要有耻辱感。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心感、友谊感、公正感,进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情感。
不管是过去,还是在将来,“八荣八耻”永远都是教我们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人民有益的人。
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任务,将会永远被时代的唾沫所淹弃,被人民所诅咒。
3、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师通常都兼任班主任工作。
语文教学工作与数学教学工作相比,更有其特殊性。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教育、行为习惯的教育和人格的教育。
在感受课文字里行间语言美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心灵倍受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如在学习课文《王二小》时,学生不仅仅是被文中惊险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而在此同时,英雄的崇高形象已在孩子心中形成,爱英雄、慕英雄、学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感已开始升腾。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公民道德规范”渗透其中,让学生时刻铭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道德基本规范;学会“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二、营造氛围,树立榜样,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长期性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营造向善的道德氛围。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无论是教学中还是生活中,都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要乐观上进,要正直公平,要言行一致,要有责任心。
因为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若论其影响之大,莫过于家庭中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
教师的人格,教师的言行,教师的情感,教师的心态,就像阳光、空气、水、土壤一样影响着一棵棵茁长成长的幼苗。
在孩童时期,由于孩子们的脆弱和辨别能力差,在成长本能的驱使下,他们的学习经常表现为模仿。
孩子们常常是写字学老师,说话学老师,甚至连走路姿势也在学老师。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一日三餐只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
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着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了好用。
”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居住,扔掉了那只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双老吃。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学会当演员,要展现你美好的一面,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2、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利用模范人物的典型范例来教育学生的一种好方法。
榜样是典范,榜样是丰碑,榜样是路标,榜样是行动的指南。
在语文教材中,雷锋是忘我工作、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榜样;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保家卫国、舍身就义的榜样。
我们应抓住这些典型和榜样,结合身边的实例,形象地进行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习榜样的行为,并为学生创造模拟再现榜样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认识,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形成他们的品德。
3、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保持教育的长期性和一致性。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恒心和耐心,要长抓不懈。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稍有松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及不良影响就会乘虚而入,攻破孩子们脆弱的心理防线,给他们造成致命的伤害。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
要随时和家长保持联系,与家长持相同的道德准则。
自己的看法和说法也要做到前后一致,不要同一件事情,一会儿说对,一会儿又说不对,一会儿说行,一会儿又说不行,这样不利于孩子产生明确的是非观念。
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一定要观念正确,标准一致。
三、创设各种场景,努力提高情商,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美国作家丹尼尔.古尔曼指出:“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商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孩子最终创建辉煌的人生,情商也可以使智力超群的孩子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格、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韧性,形成关心他人的善良和和睦坦诚的性格,就需要我们巧设各种场景,酿造各种氛围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1、感受家庭温暖,激发爱家情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石,而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
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人们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
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当然孩子也不例外。
善良和体贴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种天性就会逐渐消失。
例如,孩子在出门时或放学时常常会对父母或老师说声“拜拜”,而有时我们可能忙碌而不屑一顾,这是极其错误的。
这样会使孩子礼貌的童心和对家人或老师的眷念泯灭在萌芽之中。
我们不妨在孩子出门时道声尊重、说声再见,酿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孩子养成对家人或老师的惦念,体验对校对家的情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里度过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孩子的第二家庭。
农村的孩子,有的由于父母脾气暴躁,有的是父母多年在外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找不到幸福和温暖的感觉,把欢乐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
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给他们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找到幸福和快乐。
如让他们描述自己的家,粘贴自己家居生活的照片,让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家,家里有父母,父母疼孩子,孩子爱父母。
激起他们对家人的可亲可敬之情,体验亲情的可贵。
或者让他们说说学校的生活,懂得学校就好比一个大家庭,老师是父母,同学是姐妹,以激发他们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爱的滋润,受到情的陶冶。
有的时候,老师忙得团团转,而孩子在一旁没事干,我们就应让孩子们来帮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替老师端端椅子倒倒茶,也是对他们绝好的锻炼。
既可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又有助于尊敬师长、体贴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的养成。
2、重视集体生活,学会爱班爱校。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居。
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离不开集体。
要培养孩子热爱集体的崇高品德,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集体中,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0岁的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每天在自己家里走路,都要轻轻的像怕踩着地雷似的?妈妈说,我们走路的声音大了怕楼下的爷爷奶奶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