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心智成熟旅程》开篇的一句话,意味深长。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
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
这本书帮助我们在挫折中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生路漫漫,心智成熟的旅程如是。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第一部可以陪伴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与心灵对话》这本在上一本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生你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成为问题。
人生错综复杂,且成长之路充满艰辛,它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道,而是荒漠中的一条坎坷小径,遍布荆棘,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一些勇士正在前行,他们将超越自我,迈向一个新的天地。
“我们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前进”
痛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与生俱来,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回避而是直面。
暂时重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温存其代价通常也是巨大的。
唯有坦然面对,以积极心态去面对人生正常的痛苦。
斯科特医生将痛苦分为“存在性痛苦”(积极的痛苦),以及“神经官能性痛苦”(消极的痛苦)。
前者促使我们走向成熟的道路,后者不仅不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反而还会妨碍它。
我们天生逃避痛苦,但承受痛苦却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与成熟人形成对比,成熟的人从不逃避人生的问题和痛苦,相反,这些问题和痛苦总能启发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勇气,视痛苦是一种责任,甚至作为一个机会。
而我们要做则是分清哪些是应排斥的“神经官能性的痛苦”,哪些是成长所需要的“存在性痛苦”。
当我们选择去面对存在性痛苦,并尝试去克服它时,改变对待痛苦的态度成了关键。
“如果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设计好的,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意识会带来痛苦,一步一步的深入沙漠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痛苦,但随着你不断的深入沙漠腹地,你就越有可能发现那些小小的绿色,假使畏缩在山洞里我们永远无法识得绿洲的美丽。
“不去评判,你也将不会评判”
人生中少不了对他人的评判,重点是每一次在你做评判时,也是在为你自己被评判做准备。
世间绝无绝对清白无罪之人,评价他人的过程理应伴随自省。
在作者看来,不正当责备存在
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服从于一个“更高的力量”的强烈意志。
而世间大奸大恶之人,都认为自己拥有这“更高的力量”,他们顽固、自私、认为自己的意志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喋喋不休的责备他人。
就像那幅画像——着了魔的人不断啃食自己的脚踝——当责备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不停地啃下去,直至生命终结,问题是你正在啃得骨头是你的。
要停止责备,需要的是宽容。
宽恕需要的是直截了当地面对罪恶。
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后才生效,承认“有罪”是第一步。
从根本上看来,宽恕是自私的,宽恕他人并不是为了他人的缘故,而单纯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健康。
压抑愤怒只能让我们停止生长,灵魂枯萎。
“死亡不是掠夺者而更像是给予者”
死亡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
死亡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像所有伟大的爱一样,死亡充满的神秘,能够激发人的激情。
在与神秘的死亡进行斗争时,你将发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但往往我们不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死亡,不敢正视,压抑对死亡的恐惧,将死亡看作是没有任何先兆和原因的意外。
而这些都是错误的。
生命可以预期,死亡不可避免,与其每天忧心忡忡去担心死亡会不会到来这种毫无意义的事实,还不如坐以待毙,去享受活着所带来的美好。
“我们对百分之九九事物的了解远不到百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