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出血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2-04-16T08:49:11.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秋林胡琼[导读] 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一种大脑实质内无创伤性血管破裂出血。

李秋林1 胡琼2(1贵州省铜仁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54300;2贵州省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 555200)【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077-02【摘要】目的脑出血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其中一种疾病。

是中老年常发的脑血管疾病,其来势凶险,致残率高,且易发并发症。

为降这一疾病的死亡率和提高其治愈率。

方法通过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征等的观察。

和对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二便护理等护理。

结果 81例脑出血患者降低了死亡率而大大提高了治愈率,12例致残的也基本能生活自理。

总结在脑出血急性期,必须严密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才能挽救脑出血患者的生命和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观察护理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一种大脑实质内无创伤性血管破裂出血。

它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是中老年常发的脑血管疾病。

其特点:来势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及易发并发症。

因此严密观察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是抢救脑出血患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临床资料从2004年8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了81脑出血患者,经CT和MRI检查确诊。

不分性别,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3岁。

其中死亡人数位24人(30%),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的5人(6%),轻,中,重致残的12人(15%),痊愈的40人(49%)。

根据这四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我总结了脑出血急性的几点护理要点,对挽救患者生命和预后极为重要。

现总结如下:2 脑出血急性的病情观察2.1意识观察。

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

意识的改变是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或丧失程度,通过病人的语言反应,对答是否切题,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肢体活动,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觉醒障碍(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障碍(意识模糊和谵妄)。

通过这些观察意识障碍变化情况来估计脑出血量的多少,病情程度及预后。

原昏迷病人若出现咳嗽,吞咽等生理反射则逐渐恢复。

患者意识逐渐加深,反应迟钝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处理。

2.2瞳孔、头痛、呕吐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判断是否脑疝形成的可靠依据,是尽早发现病情变化,确定治疗效果的必须观察内容[2]。

正常人瞳孔等圆等大,边缘整齐,对光线反应灵敏,当光线照射时缩小,移去时增大。

在两者之间为对光反射迟钝,提示病情较重。

在自然光下,直径为2.0—6.0mm。

在生理情况下,婴幼儿和老年人瞳孔交小,青少年瞳孔交大。

病理情况下,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小于1mm为针尖样瞳孔。

双侧瞳孔缩小,见于脑桥出血。

病侧瞳孔缩小,光反射差,提示多有小脑出血。

双眼向下凝视,对光反射迟钝,见于丘脑出血。

瞳孔忽大忽小,喷射性呕吐,头痛剧烈,提示脑疝先兆;两侧瞳孔不等大,见于脑疝形成等;双侧瞳孔直径大于5mm为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见于脑疝晚期。

头痛,呕吐是颅高压或因出血到延髓所致。

一般颅高压患者由于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或意识障碍,不能表达出头痛的症状。

因此呕吐则是早期颅高压的典型表现。

在临床上我们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在前面统计的81病例中有一个非常典型事例:杨爱华,女,52岁。

入院时神志呈嗜睡状,言语不清,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

两天后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呕吐继而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变迟钝,意识逐渐加深。

发现后立即报告医生,加大20%的甘露醇剂量等处理,使患者转危为安。

2.3生命征的观察。

脑出血急性期对生命征的观察至关重要。

2.3.1呼吸的观察。

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及脑水肿的程度,可通过呼吸节律、深浅、频率的改变来观察。

若舌后坠表现出鼾声呼吸,我们可以用舌钳牵拉出舌,防止呼吸道堵塞。

脑水肿严重致中枢受压则表现为潮式呼吸,桥脑受压则表现为库式呼吸,延髓受压则表现为叹吸样呼吸,下颌呼吸。

呼吸中枢受损时,会出现呼吸抑制。

应气管切开包备床旁,随时准备气管切开进行抢救。

2.3.2血压的观察。

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一般把血压控制在160/90mmHg左右。

血压过高或过低可影响脑血流灌注量的功能。

若血压升高,心率,呼吸变慢提示脑干受压。

若血压相反下降则可能是出现延髓中枢功能衰竭。

2.3.3体温的观察。

脑出血急性期体温过高过低均是不良之兆。

在发病一周内体温为低热。

体温超过38.5℃提示并发感染。

中期可出现中枢性高热,其特点是:体温可呈直线上升高达40—41℃,持续数小时致数天到死亡;体温也可突然下降到正常。

中枢性高热特点:全身皮肤干燥,四肢发凉,左右体温不对称,无中毒症状,无白细胞增高,不伴心率,呼吸增快,对解热药物降温不产生临床效果。

但对使用氯丙嗪及冰敷效果较好[1]。

在观察中注意与感染性发热进行区别。

3 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3.1入院时护理。

脑出血患者入院一般都比较急。

入院后立即安置在监护室或重症病房。

床头抬高15—30。

立即上氧,有呕吐物时立即清除呼吸道的呕吐物并观察其颜色,头偏向一侧。

同时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等生命征的变化。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最好建立留置针通道,有部分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表现很烦躁,用留置针不易刺破血管,输甘露醇时比较安全。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为病人争取抢救生命的第一时间。

3.2心理护理。

脑出血因病种的性质特征,易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尤其是在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

神志清楚或昏迷刚醒的患者,会担心自己能不能治好,或担心自己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

表现出沉默不语,忧伤或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护理工作者及其亲人需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亲人在探视时不谈病人激动的事情,以免引起再出血。

临床观察急性期,神志清楚的患者一天内都会产生多种心理变化[2]。

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变化。

随变化及时给予正确指导疏通,使患者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

这对疾病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3.3专科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因病种比较特殊,在护理过程中也有很多特殊性。

3.3.1脑出血急性期的皮肤护理。

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以免引起出血量的增加。

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病程长,必须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垫气垫床或垫气圈,每2—3小时给患者翻一次身并按摩肩、背、底尾部骨突处。

防止因组织长期受压,血液供应不足缺氧而坏死。

定时翻身拍背还可以防止坠积性肺炎。

3.3.2脑出血急性期的饮食护理。

昏迷病人或清醒有吞咽呛咳者24—48小时内禁食物,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返流到气管造成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24—48小时后仍不能进食者,给予上鼻饲管,保证患者营养的供给和防止应急性溃疡发生。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特别是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者更易发生。

加强饮食护理对防止应急性溃疡很重要。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是米汤,面糊,牛奶。

有利于中和胃酸、忌刺激性食物、药物以保护胃膜,可以防止应急性溃疡的发生[3]。

3.3.3急性期加强口腔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因禁食,口腔内的细菌容易生长繁殖。

加强口腔护理能防止口腔溃疡,并发感染,清除口臭,增进食欲。

3.3.4二便护理。

尿潴留或尿失禁患者应给予保留导尿。

留置尿管时必须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翻身时夹紧尿管,防止尿液逆流,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每日用0.9%氯化钠液250ml加庆大枚毒8万单位冲洗膀胱两次,防止泌尿性感染。

每2至3小时放一次尿液,以维持膀胱的伸缩功能。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长期卧床,肠蠕动功能减弱,神经功能反应迟钝,容易造成便秘。

用力排便可引起再出血。

排便困难时可用开塞露1-2支肛门挤入,润滑肛周。

利于排便。

也可用0.1-0.2%的肥皂水500ml进行不保留灌肠。

脑出血急性期出现腹泻,可降低血容量会引起脑缺血缺氧。

均应引起重视。

4 总结积极做好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可降低死亡率,降低并发症,而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日。

为避免肢体不用而致的废用综合症,在急性期肢体功能位或尽早采取被动运动训练,可大大减少致残率,而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

经电话回访得知,以上81例脑出血患者中,治愈的40人,除10人高龄在家修养外,大多能参加工作,12例致残的基本能生活自理。

参考文献[1]王哓平,感福娟.脑中风急性期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1月,第四卷,第1期 .[2]江凤英,朱淑荣.脑出血及性期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2):200-201.[3]江麟,贺慧兰,形娟丽.颅脑术后应急性溃疡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1002-6975(2007009-0847-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