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程序框图-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职业模块第2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上次课,学生学习了算法的概念,能够用自然语言表达简单的算法。
本节课内容就是探究更直观、准确的算法表达方法--框图以及第一种结构框图:顺序结构框图,并为下次课学习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框图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设计的教学对象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这个专业以男生为主,他们的优点是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比较熟悉,热爱汽车行业,对于汽车有关的学习比较积极,思维活跃,乐于与老师交流,而缺点则是数学基础较差、不习惯使用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缺乏学习数学的动力,另外,他们的个性比较散漫,对细节及规范不够重视,可是他们在专业学习中,经常需要到车间操作,如果不重视操作规范,轻则影响专业课的实操成绩,重则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教授数学知识之余,我会把严谨、规范的数学思想也渗透到他们的行为规范教育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框图、读懂顺序框图、设计顺序框图
2.过程方法:使用情境创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3.情感态度:认识到数学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体会算法要规范,行为同样要规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框图符号、掌握框图画法规则、和设计顺序结构框图。
难点:框图图形的规范及使用框图设计算法。
五、教学方法与助学手段
分层次教学法: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 认识框图:了解各种框图的功能,能够正确使用框图图形。
2. 读懂框图:能够读懂顺序结构框图,推导出框图运行结果。
3. 设计框图:能够使用顺序结构框图设计算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部分数学计算方面的程序框图,由于学生缺乏计算机
编程语言方面的知识,难于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算法框图辅助教学系统”,模拟计算机程序执行过程,让学生观察框图的执行步骤及结果,便于学生更准确地体会程序化的算法思想。
六、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只是加减计算,还广泛地应用在工作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任务:在各种专业课本或生活中去寻找、收集各种流程图即框图,用照片或图像文件的形式发到我的邮箱。
七、教学设施
本课硬件设施需要配备一人一机的多媒体机房、而软件需要安装“算法框图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请大家欣赏将自己几位学生向大家展示并解说自己收集的框图,并提问:“对照上次课所学的算法概念,框图是不是算法?它与上次课所接触的算法在表达形式上有何区别?在框图里出现了各种图形符号,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欣赏并解说收集的流程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只是加减计算,还广泛地应用在工作与生活的各个领域,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复习算法概念,导入本课的第一个环节:认识框图
(二)认识框图
教师活动:向学生演示“算法框图辅助教学系统”的操作方法。
布置了本课的第一个任务:绘制提交自己所收集的框图。
学生活动:观看教师演示,使用“辅助软件”绘制自己收集的框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并熟悉各种框图符号的名称功能,能够规范使用框图。
教师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情况。
在学生完成绘制框图后,请学生执行框图。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解说框图画法规则。
学生活动:执行框图,观察系统反馈。
按教师指导修改框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框图画法规则。
教师活动:展示框图三种结构图示,提出本课要学习的是第一种结构:顺序结构。
学生活动:观察三种结构不同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顺序结构特征。
(三)读懂框图
教师活动:使用“辅助系统”绘制简单的顺序结构框图实例1,运行后对照记录窗口详细解说框图的每一个执行步骤,着重说明赋值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开始从熟悉的文字语言过渡到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的使用,并进一步理解顺序结构框图的特征。
X=1,Y=2,Z=3
X=Y Y=X
Z=Y
输出Z
开始
结束
实例1 实例2
条件 循环
顺序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框图实例2的执行结果,然后使用“辅助软件”绘制并执行框图,
最后请学生对照框图解说每个执行步骤。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化对于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以及对于框图画法规
则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于规范操作的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设计顺序框图
教师活动:布置本课的第二个任务:请设计一个算法,将变量A、B的值互换。
巡视并给予指导,提示学生先设计文字语言的算法,再一步步转换为框图符号,最后根据画法规则完善框图并使用“辅助软件”进行调试,向学生强调这是设计框图的一般步骤。
学生活动:使用“辅助系统”绘制并验证框图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这个算法是在排序问题中常用的一个小模块,涉及到对于赋值及顺序结构特征的理解,既检验了学生对上一个环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体验了从实际生活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的过程。
红蓝黑水换瓶的算法描述A、B变量的值互换的算法描
框图
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及收获做一个评价。
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调整后面的教学安排。
九、设计总结
本节课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法,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按难度划分为认识、读懂、设计三个层次,并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为了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采用了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算法框图辅助教学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在第一个环节,学生使用工具箱中提供的框图符号,根据系统反馈规范框图,实现了认识框图符号、掌握画法规则的教学重点,在第二个环节,学生先自己阅读框图,思考答案,再绘制框图,执行框图,观察执行纪录,通过“辅助软件”模拟计算机详细执行步骤,学生能更好地解决在阅读符号语言时的困难,以便更好地理解顺序结构框图,在第三个环节,学生借助“辅助软件”设计算法,绘制并调试框图,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没有学习过编程语言,缺乏判断正误能力的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