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日常管理中的一大“令人头痛”的痼疾。
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旷课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导致旷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不同的诱因,解决的对策也不同。
本文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讨论“逃课”行为的制度约束机制——课堂点名,因为“点名”制度是衡量旷课的量化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教师;点名一、“点名”是对付的“逃课”的必修课钱钟书在《围城》里对方红渐在三吕大学教书时不太受学生欢迎的情形有段精彩描写:红渐记得自己老师里的名教授们从不点名,从不报告学生缺课。
这才是堂堂大学者的风度:“你们要听就来听,我可不在乎!”他企羡之余,不免模仿……大概第二星期,他发现五十多学生里有七、八个缺席,这些空座位像一嘴牙齿忽然掉了几枚,留下的空穴,看了心里不舒服……他想以后非点名不可,找这样下去,只剩下有脚而跑不了的椅子和桌子听课了。
一般而言,大学里的成绩分两项,即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而考勤记录又是平时成绩的直接依据。
这考勤制度就成为教师保证其课程上座率的法宝,经常出其不意地拿出点名册这颗“重磅炸弹”扔一下。
有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声明:凡是点名三次不到者,取消其期末考试的资格,本学科重修。
而重修是大学生的“瘟神”,所以“一点就灵”。
校园魔鬼词典是这样解释“点名”的:学生忍受乏善可陈的老师聒噪的重要原因。
教师点名的可选择集合有多种,有的老师随机点名,包括课堂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和不定期的点名;有的老师不厌其烦,每堂课都要抽出5分钟点名。
还有的老师关注对学期最后一堂课或者第一节课的到课情况,这样的老师大多出于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顺便“认识”一下学生和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的考虑。
“点名”必然涉及另外一个话题——“逃课”,因为只有学生“缺席”的存在,老师才有“点名”的必要。
如今,从重点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都普遍遭遇着“逃课” 的管理危机。
据统计,约有65%的大学生有逃课史,5%的大学生经常逃课;大学里的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左右,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竟达到50%以上。
二、“逃课”及“点名”的原因分析大学课堂里的逃课现象是学校管理的“瓶颈”。
目前关于逃课的研究都对此现象深恶痛绝,不少学者已经把它上升到“恶化本已危机四伏的教学质量、浪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丧失道德良知、不尊师重道”的高度了;还有人认为大学作弊之流,论文抄袭之风都源于斯;更有甚者把它列为“十大不文明行为之一”,意味着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整体滑坡。
可见,逃课现象实乃千夫所指,是“过街老鼠”,就差打上一棍子了。
已有的研究文献从各角度对逃课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大学生逃课”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概括起来可归为三类:其一是社会环境,具体说来就是转型社会的价值观的不确定、社会风气不正、教育体制的僵化以及家庭、学校、宿舍的气氛的影响,例如学校管理体制不科学、课程设置不科学和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老化,连续半天上某一门课程课且在江浙一带,中午时间仓促、没有足够的午休时间。
其二是授课教师没有感染力。
研究者调查显示,64%的旷课者认为老师讲课差。
教学质量是“逃课”的关键因素。
这也折射出高校教育质量的普遍困境。
其三,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自身问题,包括主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和客观的素质、生存状态等。
数据显示:逃课者中,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占的57% 、为了自学的占23% 、而厌学的有17% 。
其实,大学逃课和老师点名,根在“心理”。
(一)学生心理失衡——“惹”不起你但“躲”得起你首先,在中学阶段时,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考试、升学成为坚持不动摇的“中心”,升学也因此是许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
问题是,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原来支撑其努力学习的动力自然消失了,而新的目标又尚未形成。
这个“转型”是很痛苦的,学习上不知所措,思想上没了寄托,心理空虚,自感前途渺茫,整个儿就是一只“无头苍蝇”。
当然,也有人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挤过了“独木桥”,要找回曾经“失去的乐园”。
其次,有人高考不如意,没考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大学;有人上学后发现自己苦苦追求、梦寐以求的大学在现实中也“不过如此”,落差太大,心里就凉了半截;还有人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或课程可能偏差很大。
但在现行招生体制下,上大学前可能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况且选择受高考分数的限制,以及家长、老师的影响,暗自叫苦“当初瞎了眼”,而“木已成舟”,加上限于“转行”的壁垒,就只好凑合着。
再次,“学非所用”,而“用非所学”,以及求职时“专业不对口”现象几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加上“上课抄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械,考试与上不上课没有很大相关性,“临时抱佛脚”、“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为不少无欲无求的人上上策。
花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的边际收益更高,所以,省点时间自己在图书馆或宿舍看书收获更大。
另外,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突出。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膨胀,自尊心强烈,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不愿受到他人的管束,所以一些管理制度让某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因为反感班主任、任课老师、教育制度或考勤制度,以逃课来表示不满和反抗;也有一类学生,他们有较多的逃课经历,也因此而受到惩罚或处分,再多逃几节课也无所谓。
可见,逃课的心理是严格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的。
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佼佼者,而在大学里人才济济,老师又“高高在上”,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挫败感强烈。
(二)你让我“很受伤,很受伤”——教师“点名”的心理基础大学生逃课对任课教师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
大学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有很强“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心理需求是自己的教学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到课率与听课的踊跃程度同教师的心理满足程度成正比。
毫无疑问,大学生逃课对教师的心理是一大冲击,无论教师在口头上承认还是不承认。
教师的心理变化直接制约教学水平的发挥。
实际上,教师都希望自己所授课程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无奈的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就像方红渐看到空座位像“缺巴齿”,心里不舒服一样,有的老师甚至说:“要么你们就干脆全班都不来好了!”。
其实,真正为了学生利益考虑要点名的情形很少,大多数喜欢点名的老师暴露出一种深刻的“自卑心理”。
特别是没有感染力的老师,要是没有这道防线的话,早晚学生会全部出逃,课堂会全面崩溃,自己也威信扫地。
这也是教师喜欢扔这个“重磅炸弹”的根源。
就如钱钟书所说,名教授是不屑于点名的。
就算只有寥寥数人听课,也会“怡然自乐”,那是他“高深”、“渊博”的最有力证明。
所以,大师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
三、教师是“逃课”中的催化剂(一)“对面不相识”的师生、生生关系第一,大学实行较为宽松自由的教学制度,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方能与学生见面,课后便无影无踪的现象。
师生沟通相对中学时代来说变少了,出现了许多教师上了一学期课,学生还不知道老师的姓名。
老师见到学生连“点头之交”都说不上。
近年来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从客观上加剧了师生教学关系不协调,师生关系僵硬状态,所以学生不能了解和理解教师,教师也不去了解和关心学生。
课堂上或班级中学生人数太多,老师不太可能认识每一名学生,这种客观条件造成的“不熟悉”,就给某些“投机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不像中小学那样,固定的班级、固定的座位,哪个学生缺课了,老师一目了然。
第二,很多大学都采取了“学分制”,学生群体作用进一步弱化和本没有凝聚力的大学班级。
任何一项制度都有交易成本。
对学校来说主要是制度的运行成本。
跨班、跨系、跨专业的大课,学生心理上的没有认同感,群体的规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就难以起作用。
(二)老师个人修养——精神面貌、专业素养及教学艺术性教师形象的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
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穿戴整齐,精神饱满,说话风趣,态度随和,学生就愿意在课堂里耐心地听讲;进一步如果再在教学上显得有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方法,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有辅导技巧,如此的教师形象,在教学中情境肯定会形成一种有效反应,可以诱发学生主动进入课堂参与学习生活。
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投入教学的精力不够,自身既缺乏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不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缺少吸引力;有的教师上课的形式太死板,采用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之类的陈旧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变成了抄笔记的机器。
加上部分教师的“口音严重”,学生听地吃力,学生上的“没劲”、“郁闷”,还不如自己看书。
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汉字,只要是中国人的,大家都认识。
照着书读谁都会,又何必来听课呢?只有讲出新意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其产生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知识面广、谈吐清楚、有亲合力、讲课风趣的老师一定受欢迎。
(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的评价标准的错位和部分教师责任心的缺失学校对教师的评估尺度,像一根指挥棒引领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意识和发展目标。
虽然学校一再强调教学工作重要,但实际上目前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过分强调科研而轻视教学。
学校的评定尺度以科研为主,单纯为了追求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了科研方面,自然没有人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堂教学上,结果是教师上课缺少热情,授课方式古板,知识老化且结构单一。
即使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上课也“不过如此”。
结果导致了教学质量差从而学生逃课现象的加剧,而逃课又更进一步抵消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的恶性循环。
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是问题症结所在。
除以上客观绩效考核标准的不科学所起到的误导,让教师无法倾心教学外,更有甚者,视学校为“大后方”,把个人的主要精力用于第二职业。
这样的教师又怎么能让课堂焕发活力和生命力呢?四、对反“逃课”研究的反思(一)“逃课”有那么可怕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关于“逃课”的研究都痛斥逃课的大学生是没理想、无抱负之徒,甚至是“跨掉的一代”。
因此研究对策主要是严肃教务管理,包括定期的或者不定期随机点名并形成完整的考勤记录,并作为学分授予、奖学金评定的条件之一。
在笔者看来,力陈逃课的严重危害的研究,是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逃课后肯定是在“不务正业”。
然而一项“大学生逃课都去了哪里?”的调查似乎可以给我们一点安慰:47% 逃课的同学在图书馆(或其它场所)自习(或从事校园文化活动),16%的逃课同学在上网,11% 的同学忙着找工作(或外出搞"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或处理个人的其它事务),20%的同学忙着准备考研究生(或备考其它证书),而真正因为贪睡、贪玩游戏而逃课的只占6%。
总之,67%的逃课者是把这个时间用在自学上。
这是一个“学会学习”的时代,上大学不是要学多少一劳永逸的、终生受用的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的升华,是人格、气质、见识等个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