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种质资源
分类方法
果梗 果轴 苞痕 苞叶卷曲度
15 苞叶尖 苞叶的形成 苞叶褪色
项
性 状
苞叶肩 苞叶色泽 叶柄槽形态
指
标 假茎色泽 胚珠 雄花被瓣色泽
雄花游离瓣的形状 柱头色泽
1
野蕉(尖叶蕉)
Musa acuminata
2~4
?
5
小果野蕉(长梗蕉)
Musa balbisiana
香蕉标分分类法的形态表征表
分类标志 尖叶蕉(简称M.A) 长梗蕉(简称M.B)
分类方法
广东高脚顿地雷:
主产于广东省高州县。由于 产量高,近年来,推广到整个 茂名地区种植。
分类方法
广东大种高把:
大种高把香蕉属高干型香牙蕉,福 建称高种天宝蕉,为广东省东莞市的 优良品种。植株高大健壮,假茎高 260~360厘米,假茎茎部周长85~95 厘米;叶片长大,叶鞘距较疏,叶背 主脉披白粉;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耐旱和耐寒能力都较强。受寒害后恢 复生长快,但易受风害。
概述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芭蕉目 Scitamineae 芭蕉科 Musaceae 芭蕉亚科 Musoideae 芭蕉属 Musa
概述
蕉类在植物学上属于单子叶 尖叶蕉
长梗蕉
纲,芭蕉目,芭蕉科,芭蕉属。
香蕉有两个祖先,即尖叶蕉和 长梗蕉。香蕉栽培种就是这两 个原始野生蕉种内或种间杂交 后代进化而成的。
分类方法
生物化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是以物 种体内的某些生化性状作为品种鉴定和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技术。如同工酶、类 黄酮等生化标记,通过对这类具有遗传 特性的物质进行检测,可为香蕉品种内 的遗传变异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有 用的信息。
分类方法
DNA 分子标记: DNA分子标记是以 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 基础的遗传标记,是水平遗传多态性 的直接反映。
香蕉产业链
香蕉采收熟度标准
香蕉采收熟度又称肉度、饱满度。 香蕉抽蕾后,经一定时期发育,果 指增长增粗到一定程度时,果实棱 角从明显变成不明显,果皮从深绿 变为淡绿,这时标志着蕉果已趋于 成熟,可进行采收。一般有下面几 种方法作为判断标准。
种种 内间 杂杂 交交
栽培种
概述
香蕉植株由根、球茎、假茎、 叶片、果轴和果穗等组成。
植株的基部称球茎,大部分 在地下(也称地下茎)。
香蕉的叶片包括叶鞘、叶柄、 叶片3部分。
由叶鞘叠裹而成的主秆称假 茎,假茎的中央是果轴,亦称 花序茎或气生茎。
果轴 香蕉叶
假茎
香蕉蕾
概述
根
香蕉没有主根,
属须根系,须根由
一些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印度,一些学者认 为是起源于马来亚,一些学者认为是起源于中 国。虽然各学者个有各的看法,但是学者认 为的起源中心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
概发述 源 最古老的香蕉驯化栽培遗址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一片湿地。考 古学家经挖掘证实,该湿地已有七 千至上万年的耕作历史。在湿地的 沉积泥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七千年前 的香蕉植物化石,化石仍保持着原 有的植株形态。这可能是最早的香 蕉栽培品种。
分类方法
广东香蕉2号:
广东香蕉2号在广东、广西、云南 和海南都有大面积推广种植,在很长 时间内为我国主栽品种,最盛时占到 香蕉栽培面积的近20%。
分类方法
广东香蕉1号:
原名74-1,属矮至中干型香牙蕉, 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1974 年从高州市的高州矮香蕉中芽变选育而 成。植株假茎高200~240厘米,假茎粗 壮。抗风、抗寒、抗叶斑病较强,耐贮 性中等。该品种丰产、稳产、抗逆能力 强,但在栽培上对土壤、肥水条件要求 较高,要注意疏松土壤、适当排灌。
Simmonds等人把含有尖叶蕉性状的基 因称为A基因,把含有长梗蕉性状的基因 称为B基因。
将栽培香蕉分为AA、AAA、AAAA、AAB、 AAAB、AABB、AB、ABB、BB、BBB等组, 其中AAA、AAB分布最广,栽培最多,种类 也繁多。ABB、BBB、AA等在一些国家的 栽培也不少。
分类方法
香蕉产业链
香蕉的采收 香蕉的运输 香蕉的贮藏 香蕉的催熟
香蕉产业链
香蕉采后处理流程
品种选择
采前管理
无伤采收
无伤运送
去残存花器
包装 预冷
防腐保鲜 低温贮运
挑选分级 催熟
清洗修整
去轴落梳
出库销售
香蕉产业链 香蕉的采收期
香蕉采收期的长短不但取决于香蕉贮运时间的 长短,取决于果实成熟季节,还取决于栽培要求和 蕉价。需要贮藏较长时间(1个月以上),必须早 采收,以七成至七成半肉度为宜。需要近销、只需 1~2天运到的,则可迟采收,以八成半至九成半肉 度为适宜。当要促芽生长时则需砍瘦蕉(低肉度), 当要牵制芽生长时则需砍肥蕉(高肉度)。有时为 了取得好价钱,也可提早或延迟采收期。
驯化传播
美国
A.D.
加那利群岛 西印度群岛
埃及
亚述王朝 (伊拉克)
印度 缅甸
我国公元前350年左 右已有香蕉种植记载
巴布亚新几内亚发 现栽培香蕉化石
喀麦隆有至少一千 年以上香蕉种植史
1800
B.C. 1500 1400 650 0 1100 5000
驯化传播
中国在公元前111年以前己有栽种,在1500年 以前中国的香蕉栽培己相当发达。在《三辅黄图》 (公元2世纪),《南方草木状》(305年)、 《齐民要术》(405一556年)、《太平御览》 (977一984年)、《全芳备祖》(1256年)、 《本草纲目》(1578年)及《广东新语》(17世 纪中期)中都有关于香蕉的花、果、假茎的描述 及红蕉、牙蕉、方蕉、鸡蕉、佛手蕉等品种名称, 以及栽培、加工、医药用途等的内容。
分类方法
广东大种高把:
大种高把原产广东东莞麻涌,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传统栽 培品种之一,在中山称大叶青。
分类方法
广东香蕉2号:
原名63-1,属中干型香牙蕉,由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引入 的越南香蕉中芽变选育而成。植株假 茎高200~265厘米,叶片长203~213 厘米,叶柄长38厘米,叶片稍短阔。 该品种丰产、果型好、品质较好、适 应性强,适宜各地种植,但对水分、 土壤要求较高。
11.苞片褪色 内部由上至下渐褪至黄 色 内部均匀褪色
(1955年)。 根据表列的性状标
分,香蕉栽培种中标分
4.果梗 短 长
5.胚珠 每心室具两行整齐胚珠 每 心室具四行不整齐胚珠
6.苞片肩 一般较高(苞片茎部至苞 片最阔处之高与苞片高之比 <0.28) 一般较低而宽(比例 >0.30)
7.苞片卷曲程度 苞片展开向外弯曲 且向上卷 苞片仅掀起,但不反卷
分类方法
形态学标记分类法
西蒙氏分类法是用标分法以香蕉的15项性状作为标准,然后用 与尖蕉、长梗蕉逐项比较,按其异同分别标分。
凡香蕉性状与尖蕉同者,给予1分,与长梗蕉同者给予5分,性 状介乎尖蕉、长梗蕉两者之间的,按其相同程度,分别给予2~4 分,由得分多少来确定所受尖蕉与长梗蕉影响的大小,作为分类 的依据。
红
广香粉Fra bibliotek蕉一
号
分类方法
我国主要的栽培品种:
粉
龙
中
高
蕉
牙
把
脚
蕉
大
大
蕉
蕉
分类方法
香蕉形态分类法虽然操作简单,但 工作量大,耗时长,特别是有些形态特 征易受环境及植株发育阶段的影响,导 致分类不准确,因此需要发展其他分类 方法。
分类方法
细胞学标记:细胞学标记是遗传标记的
一种,主要对个体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进行分 析。一个物种的核型特征即染色体数目、形态 及行为的稳定是相对的,染色体变异必然会导 致生物体发生遗传变异。通过对染色体数目、 核型、分带带型和减数分裂等研究可作为物种 分类及亲缘关系的有力证据。
Musa nana Lour
目录
1 2 3 4
起源及发展 分类和品种 香蕉产业链 繁殖与病害
起源及发展
概述 发源 驯化传播
概述
香蕉(学名:Musa nana Lour.)植株为大型
草本,植株结果后枯死, 由根状茎长出的吸根继续 繁殖,每一根株可活多年。
概述 中国香蕉产地分布图
中国香蕉主要分 布在广东、广西、 福建、台湾、云南 和海南,贵州、四 川、重庆也有少量 栽培。
12.苞痕 突起 微突起
13.雄花游离瓣的形状 瓣尖下或多或 少皱纹 罕有皱纹
14.雄花被瓣色泽 乳白色 或多或少有粉红色
15~23分的来源于尖叶 蕉,标分26分或更多的 为尖叶蕉与长梗蕉的杂
交种。
15.柱头色泽 橙黄色,艳黄色 奶油色、 浅黄色或粉红色
8.苞片的形成 披针形成长卵形 宽 卵形
分类方法
驯化传播
香蕉最早在公元五世纪时由马来西亚水手把香蕉带到马
达加斯加,再传到非洲东岸及整个非洲大陆。10世纪由赞
比亚传入刚果
,15世纪传入西
非和加那利岛 后,由葡萄牙和
。传播至地中海 西班牙的航海者
带进美洲新大
陆。
分类和品种
形态学分类 细胞学标记 生物化学标记 DNA分子标记
分类方法
分类方法
形态学标记 细胞学标记 生物化学标记 DNA分子标记
齐尾
龙州高脚
广西玉林高脚 云南高脚
高把高
矮脚顿地雷 广东大种高把
巴西蕉
高把威廉斯
台蕉1号
中山黑脚芒 广东香蕉2号 中把威廉斯
台蕉北蕉
中山芽蕉 广东香蕉1号 大把矮蕉 尤麦拉
阳江矮 天宝矮
红河矮
赤龙矮
分类方法
广东高脚顿地雷:
高身高脚顿地雷原产广东高州, 为茂名市主栽品种之一。茎高2.5~ 3米,茎粗,果穗8~11梳,每梳果 指数17条,果指长。一般株产15~ 30公斤。果形微弯,蕉形好,果实 品质中上。适应性较强,但抗风力 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