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材分析】《九寨沟》教材内容分析_九寨沟_语文_小学_李沙_

【教材分析】《九寨沟》教材内容分析_九寨沟_语文_小学_李沙_

教材内容研究
一、《九寨沟》一课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九寨沟》是一篇写景类文章。

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和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折服在异兽珍禽的童话世界里。

这一类的文章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并不少,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几篇课文,在四年级上册所要学习的《桂林山水》等课文。

因此本篇课文在额课程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感培养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二、不同教材版本对《九寨沟》一课教学内容的处理
长春版:《九寨沟》是小学语文第九课第一板块第三课,这一板块包括《林海》、《三峡之秋》、《九寨沟》三篇课文,因此在教学中要比较三篇课文的写景文章的不同。

这三篇文章在表达顺序上各具特色。

《林海》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林海的特点,《三峡之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秋日三峡一天里美丽的景色,《九寨沟》则分别从几个方面介绍九寨沟的一尘不染、自然纯净。

苏教版《九寨沟》是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写了诸多美景——《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在练习中,要求孩子以写信的方式写一写家乡的美景风俗等特别之处。

那么《九寨沟》在本单元中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感受文章的美,感受景点的美,唤起学生读、写的兴趣。

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注意阅读教学于写作教学的迁移。

三、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
1、清晰的段式结构。

文章先总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然后写童话世界里的自然风光(雪峰、平湖、森林、飞瀑)和珍禽异兽,最后总结九寨沟是人间仙境。

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省略号前的16个字概括了全文内容,省略号后的句子与前文照应,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九寨沟的赞美、喜爱、留恋。

2、作者的表达井然有序。

步换景移,作者脚步的移动——“从南坪西行40公里”:“继续向纵深行进”,脚步变换景色变化。

眼到景到,作者先是仰望雪峰,在极目力所能去平视,湖泊、森林尽在眼底,然后俯视湖水,看寻找湖泊与湖泊之间的瀑布。

作者观察的目光渐近,美景逐渐纳入眼里。

即使是四个“也许”也是目光变化,动物变化,“不远处”,“前方的丛林”“远处”“山坡跑下谷底”……作者始终让自己的描写与自己的有序观察结合在一起。

3、作品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精炼对应,如雪峰插云对古木参天,平湖对飞瀑,异兽对珍禽……文章还巧妙运用比喻、拟人使景色增添情趣。

反复吟咏,会发现文章的精彩句段很多。

四、课程教学资源的取舍
《九寨沟》一课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网络上有许多关于九寨沟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课文也配有两幅九寨沟的实景图片。

面对如此纷繁多样的资料,我在教学一开始选取了一段三分钟左右的“九寨沟旅游宣传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另外还选取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藏族村寨图”、“九寨沟地理位置图”、“雪峰图”、“湖泊图”、“原始森林图”、“五彩池图”、“瀑布图”、“大熊猫图”、“羚羊图”、“金丝猴图”、“小熊猫图”,让学生在直观图片的欣赏中充分理解文本。

另外,在课文朗读训练时,给学生音乐,在优美的音韵中欣赏语言的美丽。

五、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将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教学的难点是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将《九寨沟》一课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其中两节新授课,一节练习处理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