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象塑造(2008-04-01 21:25:07)转载▼
标签:杂谈
在准备公共关系论文是搜到的一篇文章,看后有点触动。
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的探讨
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声情并茂,而有的同学在座位上旁若无人地打瞌睡,看课外书;在图书馆:有的同学一高兴,竟在书上留下“墨宝”,或撕下自己喜爱的内容。
一位教授说:“上课前,当我走进教室时,我多希望黑板擦得干干静静;走在校园里,看见面熟的学生走来,我多希望他们能对我微笑、问好,但我却常常失望。
”
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历来是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可是事实上许多大学生的行为令人失望,如随地吐痰,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上课迟到,买饭插队,考试作弊,在图书馆或书店看书,遇到对自己有用的就一撕了之或顺手牵羊;说话粗俗,举止放荡,不尊重师长,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
例如,某大学四年级的12位学生到国家某部委实习,部里秘书热情的接待了他们,这位秘书亲自给他们每人到了一杯水,可是除了一个学生道谢了以外其他学生坐在那里心安理得的接过水杯,居然没有任何表示。
副部长亲自来看望他们,给他们每人送了一本部里自己印制的纪念册,除了那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依然坐在那里,没有任何表示。
可想而知,这些大学生给实习单位留下什么印象。
近来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被提媒体频频暴光,甚至竟被一些媒体文章称为丑陋的大学生。
当然这些现象不能代表大学生的全部,而且这也是社会上人们行为失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反映。
但是人们对不同层次的人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大学生作为拥有较多知识的群体,是社会的精英,民族的希望,这些不良行为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这些现象确实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
素质教育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素质教育有多种内涵,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教育。
现代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而做事和生存的前提就是做人。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卡内基通过对500名智商在140分左右的高智商人士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调查,在最后的年代里比较了其中最有成就的20人和最没有成就的20人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这样的公式:
成功=能力20%+人际关系80%
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际关系会影响到别人对我们的认识、评价和态度。
人际关系良好,会带来理解、信任、关爱和帮助,这一切都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被别人理解和信任,他的成就能得到周围人的承认吗?一个得不到关爱和帮助的人,在他需要时能获得别人的支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在一个班级中最聪明的孩子,最终或许不会成为最富有或最有成就的人,在公司里工作最出色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智商最高的人,而那些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偕的人远比那些不善交际、孤家寡人的天才,更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人格因素,根本在于一种令人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人格品质。
这种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和品格的内在属性,能象磁石一般地使众人聚集在他的周围。
良好的人格不仅关乎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而且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幸福。
现代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而且也要使他们成为快乐幸福的公民。
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就要体现出这种理念,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新风貌。
一大学生的形象应该形神俱美
所谓形神俱美就是说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都应该是美的。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内在素质胜过外在素质则野蛮,外在素质胜过内在素质则虚伪,只有内在与外在相互结合,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形神俱美,神是主导,是统帅。
《淮南子》上说,画西施的面孔,外形好看而不能悦人心情,画孟偾的眼睛,画的又大又圆但无使人畏惧的神情,这都不是绝好的画,因为他无神,失去
了统帅。
橱窗里的模特儿,尽管披挂着最时髦最华丽的衣服,人一看就是死物,一个被固定了的衣架。
这些都是缺乏内在精神的缘故。
内在精神和素质是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形象的主要因素,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只有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内心美好,形象才可能美好。
形神俱美,首先要具备内涵五养。
所谓内涵五养,就是要具备五种内在品质,既:教养、学养、素养、涵养、修养。
1 教养:主要指经过教育培养所具备的一般的文化和品质,以及由此而呈现出的心理水准和心态。
人的品格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培育和教育才具有的,如:善良,礼貌,勤奋等等都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
大学生必须懂得教养比财富更重要,更可靠,德识才比浮名虚誉更有价值。
有教养的人遇到烦恼会用别致的心情驱散心头的乌云,对简单的事物,琐碎的事情处理得体,雍容大度。
2 学养:主要指的是人们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后所呈现的对外界做出的应有的分析、理解和判断以及产生的一定的情绪反应。
它在人的整个素质中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因为它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并且对人的心理,情感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就是对文化素质在塑造人和改造社会方面所起的伟大作用的最好概括。
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掌握宽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大学生的形象充实和丰满。
3 素养:在此主要指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素质;一种善于适应并改变所处环境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应变和创新成为当今社会竞争的重要砝码,默守陈规只能被时代淘汰。
现代化的另一特征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这种时代特征既给人们带来了较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大学生必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才有可能赢得机会,取得成功。
4 涵养:就是能控制情绪的修养功夫,豁达大度,荣辱不惊。
涵养是一种大智慧,有涵养的人才善于学习,比如,从话多的人身上我们学会静默,从偏狭的人身上我们学会宽容,从残忍的人身上我们学会仁爱。
大学生在生活中和同学有了矛盾和摩擦都是难免的,如果豁达,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5 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
这是人的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为人是一个社会实体,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必须要与人相处,要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和谐乐趣,就必须养成正确的处世态度。
只重外表,不重内在构造出来的形象是肤浅和苍白无力的。
神为统帅,并不是说外在形式,人为修饰不重要。
形与神,二者缺一不可。
这两方面相互为用,相互依存。
外在形象是内在精神的载体,无内在的精神,则人为的外在装饰便失去了附丽之主,没有人为的外在形式,内在精神也不能充分地表现为一种外在美。
人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都有形象和形式的规范,这一切综合的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上。
它们并非指人的某一个动作,而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提供给人的综合印象,包括文化知识、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等内在品质,但这一切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这些外在的东西表现出来。
别林斯基说:“美俱和道德是亲姊妹”,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追求美,会使人精神美好,心底善良,情感和信念端正,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大学生应该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追求美,大学生应塑造清新自然而不是浮华矫饰的青春形象,以学识才华和充满时代感取胜。
那些奇装异服、言行不检点者,纵有满腹经纶,也不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二大学生的为人应该外圆内方
方圆论我国古代一种古老的理论。
外圆内方,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所谓方,就是指为人的准则,做人的正气;圆,就是指处世的方法与手段。
“方”是做人之本,“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