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送排风管道与送排风方式31页

第七章送排风管道与送排风方式31页


孔板上送下回方式:系统复杂。送风量大,出风均匀, 送风速度衰减快,适用于对温湿度有较高的精度要求 和工作区风速成允许值较低的房间,投资较大。
恒温恒湿室常用的送排风方式:
侧送下回 适用于精度≥±0.5℃ 上送下回 适用于精度≥±0.5℃ 侧送上回1 适用于精度≥±1℃ 侧送上回2 适用于精度≥±1℃ 上送上回 适用于精度>±1℃
7.4.3 气流组织
气流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形态和分布, 直接影响生产工艺及舒适度。
影响气流组织的因素:送回风方式、送回 风口的位置和形式以及送风参数。 其中:送风方式是决定车间气流流场及温 湿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1) 车间的气流组织方式
常用气流组织形式有四种: 上送下回、上送侧回、下送上回和下送下回
7.4 送排风与气流组织
空调不仅是对温度、湿度,流动速度等参 数的调节,还要保证室内均匀、稳定的温 度场、湿度场和速度场,这就要求合理地 组织气流,即合理地设计送排风方式,送 回风口的正确选型和布置。
7.4.1 车间的送风方式
按风口形式分类:百叶风口、散流器、喷口、条 缝风口、旋流风口、孔板风口和专用风口
纺织厂普遍的采用条缝形送风口:
(2) 对于非狭长形车弄布置的车间,可采用百 叶送风口侧面送风;
(3)对于安装天花吊顶的车间,送风口采用散 流器安装在吊顶上;
在平屋顶的夹层(通称技术隔层)内置送风管进 行送风,送风口采用外形美观的散流器紧贴在平 屋顶下面进行送风。
散流器送风:
散流器送风特点是在它的出风口处有正压 区和负压区,负压区即吸入室内空气发生 混合过程,由正压区送出此混合气流,因 而送出气流很快与室内气流混合均匀,出 风口气流能贴附在屋面迅速扩散,均匀进 入工作地带,故整个车间温湿度场分布较 均匀,进入工作地带的气流速度缓慢。但 送风效率较条缝形送风口为差,工作区空 气新鲜度与降温效果较差,故要求工作地 带有同样温湿度时,送风量需要较大。
全面排风:上排风、下排风、侧墙排风 排风方式 局部排风
混合排风
(2) 回风口
常用圆形回风口和狭长形回风口
过饱和置换通风的原理
置换通风的基本原理是将经过空调设备处理过的 空气从房间地面以极低的送风速度(0.25m/s 以 下)送入室内,进入房间的空气在送风口动量和 热浮力的作用下,以自然对流的方式在房间内向 上升腾,形成热羽流作为室内空气流动的主导气 流,从而将房间内的热量和污染物等带至房间上 部。而过饱和置换通风就是允许经过空调室处理 过的空气中存在一部分微小的雾状水滴,这些微 小的雾状水滴悬浮于空气中,在送风管道或送风 口处,这些雾滴由于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吸收 热量蒸发,从而降低车间的温度并对车间加湿。
按送出气流的形式:扩散型送风口(散流器)、 轴向型送风口(喷口)、线形送风口(条缝型)、 面形送风口(孔板)
按安装位置:顶棚送风口、侧墙送风口、地面送 风口
按送风方向:下送风口、侧送风口和上送风口。
(1) 纺织厂由于大多数机器是狭长形的,因此 普遍采用条缝形送风口进行积极送风;
条缝形风口的位置可在风道的底部或两侧。
见P.171表7-12
(2) 恒温恒湿室的气流组织方式
恒温恒湿室特点: ➢ 对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高; ➢ 室内基本无发尘量。 恒温带:高度取离地2m高度以下的空间,在平面
上取离墙0.3m以内的面积。 气流组织要求:送风速度比较低;送风温差小,
送风量大,室内风口的布置密度较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侧送下回方式:结构简单。侧送方式适合层高较低的 场合,投资较少。
(4) 为适应大风量送风的需要,使用一种在送风 管道上纵向设置的长条形出风口
出风气流因导风 板的阻挡作用, 不直接吹向工作 区,而是由导风
板形成左右两侧 水平送风和下侧 斜下方送风的三 向出风形式
当采用导风板送风口送风与车间下回风相配时, 可以在工作地带形成均匀的下降气流,对改善车 间的空气质量与保障温湿度场的均匀性非常有利;
根据不同的恒温精度要求,选择不同的送回风 布置方式。
谢谢!
由于三向送风,工作区的风速不会过大,非常适 合大送风量场合使用;
在空调送风量变化时,通过连续型导风板的送风 气流速度变化不大,车间的气流比较稳定。
(5) 与特定工艺设备相结合的送风方式— —工艺送风口
用最少的空气量就可以维持工艺区的温度、 湿度非常稳定。
7.4.2 车间的排风方式
(1) 纺织厂的排风方式分类(P.1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