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3)厥热胜复证和自愈证
阳气时进时退,见厥利和发热交替。发热为阳气进,厥利为阳 气退。从发热和厥利天数的对比,来判断阳气的盛衰和病证 的预后。(331、334、336、341、342、332)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一、厥阴病的病位和相关生理
【病位】肝、肝经;心包、心包经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 并治第十二”下有“厥利呕哕附”五字,提示把 《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附入了厥阴病篇。显 然附入的内容,病位不一定都在肝和心包。
【生理】 脏: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 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经脉:足厥阴肝经从足至头,和督脉交于 巅顶。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
乌梅丸的应用
呕吐、胃痛、上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霉菌 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痢疾、 久泻、五更泻、寄生虫病、糖尿病等。
乌梅丸溶液对蛔虫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 胃内酸度,降低肠道上部和胆汁的pH,促进胆汁分 泌和胆囊收缩,不利于肠道上部及胆道内蛔虫的生 存,驱使蛔虫退回肠道下部。引流胆汁,减少和防 止胆道感染。对钩虫病、血吸虫病以及胆囊鞭毛虫 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冷、痛、血虚 ②雷诺氏综合症(肢端动脉痉挛症) ③痛经、疝气痛、胁痛、头痛,属寒凝肝脉伴血虚者 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寒湿凝滞伴血虚者 ⑤冠心病心绞痛,配生蒲黄、石菖蒲、炙远志 ⑥坐骨神经痛,加川牛膝、地龙;久痛加桃仁、
红花,寒甚加附子 ⑦大动脉炎(无脉症),加黄芪、姜黄
(2)寒伤厥阴之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 去滓。温分五服。(一方, 水酒各四升)。
功效:经脏同温,降浊驱寒。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所致诸证
(1)热证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阳有余 便是火,从而出现厥阴热证。
阳热上伤阳络—汗出,喉痹(334) 阳热下伤阴络—便脓血(334) 阳热泛溢肌肤—身发痈脓(332) 阳热不去—热不罢、热不除(332、341)
二、厥阴病的分类和证治
1、邪由少阴传来——厥阴危重证
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肝与心包相 火的衰竭。厥者尽也、极也,为阳气衰到极点,阴 寒盛到极点。五脏六腑真阳皆衰竭,因此名为脏厥。 预后不良,为外感病的终末期。仲景未出治法。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 时者,此为脏厥。(338)
②吐涎沫(消化道肿瘤术后、过食冰冻食物后、 贲门失弛缓症等吐涎沫皆可辨证使用)在 《伤寒论》中理中汤、四逆汤皆可治疗吐涎 沫、多涎唾。注意辨证区分。
③头痛、巅顶痛,夜间疼痛剧烈者。
(3)厥阴经脏两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汤。(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 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 (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 气退,故为进也。(342)
三、辨厥利呕哕病脉证治
(一)辨厥证 【厥证提纲】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热厥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 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 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 口伤烂赤。(335)
乌梅醋泡,增其酸性,平抑蛔动,益阴柔肝, 敛阴涩肠,为安蛔止痛主药。蜀椒、细辛辛 辣,杀虫伏蛔,散寒通阳。黄连、黄柏苦寒, 下驱蛔虫,泄热止呕。附子、干姜、桂枝辛 热扶阳祛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米饭和 蜂蜜和胃缓急。
蛔虫 “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 本方酸、苦、辛并投,寒温互用,为安蛔止 痛、清上温下之良方。亦治疗寒热错杂之 “久利”,即病程长久,缠绵不愈的慢性腹 泻。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 之。(350)
2、寒厥(353、354、340)四逆汤一类
3、蛔厥(338)乌梅丸
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56条,证候或寒、 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 进退、或死、或愈,错综复杂,头绪纷繁。 经方大家陆渊雷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 古疑案”,“杂凑成篇”、“无可研索” 。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没有设本证。 《新中医》两次展开关于厥阴病的讨论。 《中医杂志》发表多篇厥阴病的争鸣文章。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 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 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暖肝胃,降浊阴。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①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慢性肠胃炎、胃溃 疡、辨证属于肝胃两寒者。
2、外寒直接侵犯厥阴经脏
(1)寒伤厥阴之经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
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 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养血 祛寒 温经 止痛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①冻疮的治疗和预防,内服、外洗。临证抓三个特点:
(2)寒热错杂证
局部阳复太过,原有阴寒未退,导致寒热错杂。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 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 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 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臭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