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邯郸一中直升班数学真题试卷总分195分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5分)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互相垂直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A. 矩形B. 菱形C. 正方形D. 菱形,矩形或正方形考点:正方形的判定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判别方法知,对角线互相平分,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解答: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故选C.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110∘,延长AD至F,延长CD至E,连接EF,则∠E+∠F=()A.110°B.30°C.50°D.70°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分析:要求∠E+∠F,只需求∠ADE,而∠ADE=∠A与∠B互补,所以可以求出∠A,进而求解问题.解答:∵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ADE=180°−∠B=70°∵∠E+∠F=∠ADE∴∠E+∠F=70°故选D.3、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A. 平行四边形B. 矩形C. 菱形D. 正方形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分析: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等于原来四边形某一对角线的一半,说明新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所以是平行四边形.解答:连接BD ,已知任意四边形ABCD ,E. F. G 、H 分别是各边中点。
∵在△ABD 中,E. H 是AB 、AD 中点,∴EH ∥BD ,EH=21BD.∵在△BCD 中,G 、F 是DC 、BC 中点,∴GF ∥BD ,GF=21BD ,∴EH=GF ,EH ∥GF ,∴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
故选:A.4、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对于每取一个值,都会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就说是自变量,是的函数.下图中表示函数关系的图象是()解答:AB,C 当自变量是0的时候,有两个对应的因变量的值,排除D 注意在X5、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新的一次函数表达式是( )A. y=2x+4B. y=2x+3C. y=2x+5D. y=2x −5答案:D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x −2,x)在第二象限,则x 的取值范围为()A. 0<x<2B. x<2C. x>0D. x>2考点:点的坐标分析:根据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特征,列出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式组解题. 解答:∵点P(x −2,x)在第二象限,∴x −2<0和x>0,解得0<x<2,∴x 的取值范围为0<x<2,故选:A.7、甲、乙两人沿相同的路线由A 地到B 地匀速前进,A,B 两地间的路程为20千米,他们前进的路程为s(单位:千米),甲出发后的时间为t(单位:小时),甲、乙前进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B. 乙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C. 乙比甲晚出发1小时D. 甲比乙晚到B 地3小时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图象可知,A ,B 两地间的路程为20千米.甲比乙早出发1小时,但晚到2小时,从甲地到乙地,甲实际用4小时,乙实际用1小时,从而可求得甲、乙两人的速度,由此信息依次解答即可.解答:A. 甲的速度:20÷4=5km/h ,错误; B 、乙的速度:20÷(2−1)=20km/h ,错误;C. 乙比甲晚晚出发的时间为1h ,正确;D. 甲比乙晚到B 地的时间:4−2=2h ,错误; 故选C.8、如图,直线l :y=-32x-3与直线y=a (a 为常数)的交点在第四象限,则a 的取值范围是()A.1<a <2B.-2<a <0C.-3≤a ≤-2D.-10<a <-4考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分析:分析题意,首先要求出直线l 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然后由直线y=a 与直线l 的交点在第四象限,可知a 的值应小于直线l 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接下来结合上步分析,先求得直线l 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进而结合所给选项即可得到答案.解答:答案:D.∵直线l 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3,且直线y=a 与l 的交点在第四象限,∴a 的值要小于-3.满足条件的只有D 选项.故选D.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x-2,x −1)不可能在()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考点:点的坐标分析:根据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故选D10、如图,点A,B 为定点,定直线l ∥AB ,P 是l 上一动点,点M ,N 分别为PA ,PB 的中点,对下列各值:①线段MN 的长;②△PAB 的周长;③△PMN 的面积;④直线MN ,AB 之间的距离;⑤∠APB 的大小。
其中会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的是()A. ②③B. ②⑤C. ①③④D. ④⑤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MN=21AB ,从而判断出①不变;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的定义判断出②是变化的;确定出点P 到MN 的距离不变,然后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确定出③不变;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判断出④不变;根据角的定义判断出⑤变化.解答:∵点A ,B 为定点,点M ,N 分别为PA ,PB 的中点,∴MN 是△PAB 的中位线,∴MN=21AB , 即线段MN 的长度不变,故①错误;PA 、PB 的长度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所以,△PAB 的周长会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故②正确;∵MN 的长度不变,点P 到MN 的距离等于l 与AB 的距离的一半,∴△PMN 的面积不变,故③错误;直线MN ,AB 之间的距离不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故④错误;∠APB 的大小点P 的移动而变化,故⑤正确。
综上所述,会随点P 的移动而变化的是②⑤。
故选B.11、如图,△ABC 中,∠ABC=45∘,CD ⊥AB 于D,BE 平分∠ABC,且BE ⊥AC 于E,与CD 相交于点F,DH ⊥BC 于H,交BE 于G,下列结论:①BD=CD;②AD+CF=BD;③CE=12BF;④AE=BG.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ABC=45°,CD ⊥AB 可得出BD=CD ,利用AAS 判定Rt △DFB ≌Rt △DAC ,从而得出DF=AD ,BF=AC .则CD=CF+AD ,即AD+CF=BD ;再利用AAS 判定Rt △BEA ≌Rt △BEC ,得出CE=AE=21AC ,又因为BF=AC 所以CE=21AC=21BF ,连接CG .因为△B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BD=CD .又因为DH ⊥BC ,那么DH 垂直平分BC .即BG=CG .在Rt △CEG 中,CG 是斜边,CE 是直角边,所以CE<CG .即AE<BG .解答:∵CD ⊥AB,∠ABC=45∘,∴△B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D=CD.故①正确;在Rt △DFB 和Rt △DAC 中,∵∠DBF=90∘−∠BFD,∠DCA=90∘−∠EFC ,且∠BFD=∠EFC ,∴∠DBF=∠DCA.又∵∠BDF=∠CDA=90∘,BD=CD ,∴△DFB ≌△DAC.∴BF=AC ;DF=AD.∵CD=CF+DF ,∴AD+CF=BD ;故②正确;在Rt △BEA 和Rt △BEC 中∵BE 平分∠ABC ,∴∠ABE=∠CBE.又∵BE=BE,∠BEA=∠BEC=90∘,∴Rt △BEA ≌Rt △BEC.∴CE=AE=21AC. 又由(1),知BF=AC ,∴CE=21AC=21BF ;故③正确; 连接CG.∵△BC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D=CD 又DH ⊥BC ,∴DH 垂直平分BC.∴BG=CG在Rt △CEG 中,∵CG 是斜边,CE 是直角边,∴CE<CG.∵CE=AE ,∴AE<BG.故④错误。
故选C.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50分)12、已知函数y=(k−1)x+k2−1,当k___时,它是一次函数,当k=___时,它是正比例函数。
考点:一次函数的定义, 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分析: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出k的值及取值范围.解答:∵函数y=(k−1)x+k2−1是一次函数,∴k−1≠0,即k≠1;函数y=(k−1)x+k2−1是正比例函数,则k−1≠0,k2−1=0,∴k=−1.故答案为:≠1,−1.13、若直线y=kx+b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k,b的取值范围是k______0,b______0. 考点: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分析:根据图象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确定k,b的取值范围.解答:∵直线y=kx+b经过第一、二、四象限,∴k<0,b>0.故答案是:<、>.14、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14cm,BC=16cm,则此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______cm.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分析:由于AB=14cm,BC=16cm,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可以得到另外两边长,然后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解答:∵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CB,又∵AB=14cm,BC=16cm,∴DC=14cm,AD=16cm,∴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60.故填空答案:60.15、菱形ABCD的周长为36,其相邻两内角的度数比为1:5,则此菱形的面积为___.考点:菱形的性质分析:根据相邻两内角的度数比为1:5,可求出一个30°角,根据周长为36,求出菱形的边长,根据直角三角形里30°角的性质求出高,从而求出面积.解答:作AE⊥BC于E点,∵其相邻两内角的度数比为1:5,∴∠B=180∘×11+5=30∘,∵菱形ABCD的周长为36,∴AB=BC=14×36=9.∴AE=12×9=92.∴菱形的面积为:BC⋅AE=9×92=40.5.故答案为:40.5.16、函数13+-=x x y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 考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意义,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分母不等于0,可以求出x 的范围.解答:x ≥317、如图,点P 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D 对角线AC 上一个动点,点M,N 分别为AB,BC 边上的中点,则MP+NP 的最小值是.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 菱形的性质分析:首先作点M 关于AC 的对称点M ′,连接M ′N 交AC 于P ,此时MP+NP 有最小值.然后证明四边形PMBN 为菱形,即可求出MP+NP=BM+BN=BC=1.解答:作点M 关于AC 的对称点M ′,连接M ′N 交AC 于P ,此时MP+NP 有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