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突破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外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含义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商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出口贸易与整个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或者比重来表示。
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产业结构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它可以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出口商品结构的分类按照各种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大致可分为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等。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工业制成品分为化工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其中,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可归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
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
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呵呵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
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比例的变化。
劳动密集型产品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产品。
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产品。
在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我国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
机电产品是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
机电产品的出口一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重要地位,既要看到机电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机电产品中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高端机电产品的出口。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集中表现为出口商品结构正快速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过渡,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迅速提高。
但是中国仍然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一)进出口呈高开低走态势,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2011 年 1-9 月,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6774.4 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其中,出口 13922.7 亿美元,增长 22.7%;进口 12851.7 亿美元,增长 26.7%,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 4 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呈高开低走态势,单月出口增速从 1 月份的 37.6%回落到 9 月份的 17.1%, 进口增速从 51.6%回落到 20.9%。
剔除价格因素后, 9 月份实际出口、进口分别仅增长 7.5%和 6.1%。
贸易顺差延续 2008 年以来逐年递减的态势,此三个季度缩小到 1071 亿美元,同比下降 10.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从 2008 年的 6.5%降至 2.2%,处在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二)轻纺产品出口强于机电产品,出口价格增长拉动效应增强。
2011 年 1-9 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 7893.3 亿美元,增长 18.2%,低于整体增幅4.5 个百分点,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出口增速分别低于整体增幅 13.1和 13.4 个百分点。
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平稳增长,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塑料制品、玩具合计出口数量分别下降19.7%、96.5%和 6.0%。
外贸增长呈现由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积极变化。
在调结构等政策措施引导下,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价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强,议价能力得到提高。
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平均上涨9.9%,高于 2010 年同期8.3 个百分点。
(三)出口商品结构发展表 3.1 改革开放初期到 21 世纪初期的出口商品结构表(%)年份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7 2010 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50.56 25.59 14.44 10.22 6.44 5.1 5.17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49.44 74.41 85.56 89.78 93.56 94.9 94.83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 2.82 9.00 21.11 33.15 46.23 47.39 49.46 注: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统计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 3.1 可以看出,从 1985 年到 21 世纪初,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在逐渐上升,其中工业制成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不仅逐年增长而且是增长最快的,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最活跃的部门,也是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到 1995 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到出口总额的 85% 以上,到 2010 年工业制成品比重已占到 94.83%,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相当明显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
但是我国的制成品出口结构中,绝大部分是加工程度浅、产品档次低、用料多而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尽管我国出口商品的总量很大,但近半数是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出口贸易。
也就是说,我国如此巨大的外贸规模,很大一部分是“为他人作嫁衣”的东西,真正具有高附加值和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
甚至一些加工贸易,90%以上的利润都被外方占有,留给我们的只是微薄的利润、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分析(一)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这类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出口利润也较低。
尽管近几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说明我国对“高、精、尖”技术产品的出口还缺乏一定的实力。
虽然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生产的产品所含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大部分企业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出口商品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能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
这样中国的产品就很容易受到国际汇率等成本因素变动的影响,难以应对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
(二)加工贸易附加值低且贸易保护严重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很大一部分,是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的主要来源。
它不仅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还能够拉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的状况尽管有了一定改善,一部分企业开始逐步从事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但总体而言,其劳动密集度仍然较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仍然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加工企业只是赚取很少的加工费,处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最末端。
而在很多加工贸易中,资金雄厚的外商企业控制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国的加工企业扮演着加工工厂、制造基地的角色,只参加其中简单的加工环节。
更有一部分加工贸易产品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量大( 两高一资) 的产品,虽然有一定的外汇收入,但污染环境,耗费能源、资源,破坏生态,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加工贸易的良性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一大部分利益被外商所得,我们能得到的实际利益十分有限。
而随着世界各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价格低廉的中国出口产品越来越成为反倾销和贸易保护的对象,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断被削弱,利润越来越少,使得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市场需求越来越少。
(三)服务贸易比重有所增长但技术含量低服务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一直具有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少的优点,而服务贸易的发展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服务贸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主要以消费服务为主,其他服务为辅的结构发展。
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远洋运输、旅游、劳务出口等传统的服务业方面,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咨询、保险、金融、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缓慢。
尽管近几年服务贸易的比重稳步增长,但服务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主要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而像网上交易平台、跨境支付、电子商务等收支结算的服务贸易模式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
(四)对外资依赖严重而抗风险能力不强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出台相关的优惠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设厂从事加工贸易,利用劳动力价值便宜的优势吸引外来商品的加工,但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加工大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都牢牢的掌握在外商手中。
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大量出口来赚取巨额利润,付给中国的只是一些原材料的费用和劳动者的报酬还有环境的污染,中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十分有限,外商投资企业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加工组装环节移师中国,通过控制进口原料和出口成品两个环节来谋求利润。
因此中国巨额外贸的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创造出来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增高,过度依赖外资无形中降低了我国抗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其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过于严重。
一旦外商投资企业发生任何风险,就会严重的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
(五)出口结构受到发展阶段相同国家相似出口贸易结构的挑战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亚非拉国家普遍实行开放政策,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均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使国际市场上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和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相似。
目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构成激烈竞争的出口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业和机电设备制造业。
东南亚国家有的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有的凭借具有较高质量和附加值的产品而具有国际竞争力。
相反我国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劳动工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其他一些政策因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断攀升,致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有时相对甚至绝对下降。
如果现阶段不及时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那么我国原有的部分国际市场将很有可能轻易地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占领。
(六)工业制成品科技含量不高且缺乏自主品牌我国工业制成品就出口总额而言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