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产业发展规划专题
惠安 德化 永春 “中国石雕之乡” “工艺陶瓷之乡” “芦柑之乡”
安溪
“乌龙茶之乡”
(四)外向型经济发达
• 泉州市各地充分发挥区位、政策、侨台优势, 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外向带动战略, 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大力引进侨资、台资和欧 美日等外资,开放型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 到2014年,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投资48140万元。投 资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加工项目到农业、基础 设施和第三产业。泉州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 业占比为47.9%,福建省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占比为38.4%。
1167370
1321810 1517779 1605699 1656564 1723522
17786816
21448640 25838171 28904093 32236455 35532505
11740817
12879289 14672820 16517173 18268593 20077549
3842 4692 882863
15347 335757 41356 23068 15897 21559 17783 90606 10371 4436 54099 3467 9666 1789 26016 2952 1565566
284.6 596.5 5243.1
403.7 2921.2 888.6 861.4 289.3 566.3 402.2 1727.3 449.4 145.5 1599.3 408 336.3 75.4 810.4 269.1 18277.8
四、泉州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处 在工业化高级阶 段 • 2014年泉州人 均 GDP为68254 元,折合10979 美元,通过计算 通货膨胀后为 9451美元 • 有潜力迈向后工 业化阶段
• 根据美国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 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
•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 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 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 • 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 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 • 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 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 或有所下降。
从上表可以看出,泉州工业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14年已 达55.5%,比全国高19.6,工业已经成为泉州的主导产业。
(三)产业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特征十 分明显 • 特色化、区域化 • 品牌化 泉港 “石化基地”
丰泽 晋江 “中国树脂工艺之乡” “中国鞋都”
劲霸、安踏 石狮 、利郎、匹克、三六一度、七 “中国服装名城” 南安 “中国建材之乡” 匹狼、德尔惠、特步、柒牌、九牧王
第三产业
41.4 41.9 42.9 42.9 44.4 44.2 44.3 45.5 46.9 48.1
• 由上表可看出,全国和泉州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和上 述规律基本一致,泉州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014年,泉州第二产业比全国高19.3,专业化程度高。
(二)二产在泉州的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0.965754133 1.501038358 0.724478162 0.606511772 0.716286843
• 在工业中我们选取了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 新兴产业计算产值比 工业总产值 产值比 • 其中产值比超过 规模以上工业 106994303 15%的有纺织鞋服 纺织鞋服 35026321 0.327366 建筑建材 10178169 0.095128 和石油化工
0.157606819 0.09183328 1.965883218
0.443830643 1.341888168 0.543356363 0.312649411 0.641533413 0.444461953 0.516197031 0.612409226 0.269426374 0.355943514 0.394922466 0.099207891 0.33556176 0.277007504 0.374794864 0.128072296
五、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根据从业人员的数据来进行区位商的 计算 • 在19个产业中进行比较,其中制造业和建 筑业的比重大于1,其它均小于1.
2014年
泉州市(人) 全国(万人) 区位商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 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 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教育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地质勘查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 技术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 福利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 合计
16322006
19614556 23446218 25955652 28925512 31843831
3.8:57.9:38.3
3.7:60.2:36.1 3.6:61.5:34.9 3.4:61.5:35.1 3.2:61.8:35.0 3.0:62.0:35.0
53.2%
55.0% 55.8% 55.2% 55.5% 55.5%
二、产业发展战略
• • • • 1、产业集群战略 2、特色化、品牌化战略 3、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4、一带一路战略
三、泉州的发展目标
• 到规划期末,泉州市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 水平10强城市之列现在是几强城市?,建 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海 峡两岸经济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成为我 国“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 体推动了哪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比如船舶制 造等
• 当前来看泉州市的主导产业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仓 储和邮政业,其中的纺织鞋服和石油化工的比重较 高。但是纺织鞋服的生产附加值较低,收益不高, 并且处于产业链低端,发展趋势并不是很好,所以 应该着重发展一些收益高的产业,对于泉州来说就 是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及配 件和生物制药;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市的产业结构 会向着“三、二、一”的结构发展,也就是说第三 产业的比重要有所增加,对于泉州来说,根据国家 战略要求并且当地有着港口的天然优势,交通运输 业和仓储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 不能因为附加值低而不发展
单位:万元 生产总值
2008 27956333
第一产业
11957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产业
16137392
第三产业
10623238
工业
14844158
产业结构
4.3:57.7:38.0
工业比重
53.1%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30695003
35649739 42028770 47026965 52161612 57333576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地区生产总值
3710000
5415307 3889438 731230 2545821 2463926 57333576
44789.6
62215.6 28750 11198.8 46572.7 38166.6 636138.7
0.919050789
50%
40% 30% 20% 10% 0% 4.3 2008 3.8 2009 3.7 2010 3.6 2011 3.4 2012 3.2 2013 3.0 2014 57.7 57.9 60.2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61.5
61.5
61.8
62.0
(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 2014年,泉州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6466.55亿 元,重工业产值4232.88亿元;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中,轻工业产值18219.22亿元,重工业产值20186.11亿 元。泉州的轻重工业比例约为1.53,大大高于全省0.90的 平均水平。说明了泉州地区轻工业比重过高,轻重工业比 例失调,工业结构偏轻,呈现出规模以上工业轻型化。
泉州 第一产业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6.0 4.9 4.6 4.3 3.8 3.7 3.6 3.4 3.2 3.0
全国 第三产业
36.7 37.3 37.6 38.0 38.3 36.1 34.9 35.1 35.0 35.0
第二产业
57.3 57.8 57.8 57.7 57.9 60.2 61.5 61.5 61.8 62.0
第一产业
11.7 10.7 10.4 10.3 9.9 9.6 9.5 9.5 9.4 9.2
第二产业
46.9 47.4 46.7 46.8 45.7 46.2 46.1 45.0 43.7 42.7
福建 轻工业(亿元) 重工业(亿元) 轻重工业比例 18219.22 20186.11 0.902562 泉州 6466.55 4232.88 1.527695
(三)产业结构低度化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是指三产比例构成与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 于较低水平。2014年三产比例3.0∶62.0∶35.0,虽大多 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9.2:42.7:48.1,但相比较同属 于一级省级经济中心的厦门市,仍然低于厦门市的三产 比例0.7:44.6:54.7。 • 第二,是指从“产业价值链”来看,处于“产业价值 链”末端高度加工产业比重较小,处于“产业链”始端 的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 第三,是指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泉州形成了以高 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耗 能的产业如磁砖、纺织、纸制品、水泥等比重过高,而 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和第三 产业比重近年来随有增长,但是比重仍然偏低。
七、产业空间布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