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哈拉沟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强化对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过程中潜在危险源及其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采取措施及时消除、减少和控制安全隐患,实现人、机、环、管最佳匹配,超前预控各类风险,保证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 1093—2011),《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煤安监行管〔2017〕5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我矿各单位、部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依据,明确了各单位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应用本规定可明确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要点、工作方向,使安全风险评估更具可操作性。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风险,仅指生产活动及职业健康管理中的安全风险;本办法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包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控措施的制定及管控责任落实的全部过程。

本办法适用于实施、应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单位(包括承包商施工队伍)。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成立矿风险评估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矿长成员:矿领导、科队长、科队技术人员、员工代表下设安全管理办公室安管办体系组(以下简称体系组)具体负责矿风险评估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区队及机关科室风险评估小组组长:各单位一把手副组长:安全风险体系负责人成员:队干部、内审员、班组长、急救员、消防员、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力争全员参与(风险评估小组人数不得低于本单位人数的30%)第六条职责(一)矿风险领导小组要对各单位危险源辨识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全面落实好员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好危险源辨识、评估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矿风险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新增危险源辨识、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的制定结果进行审核。

(三)安管办体系组是矿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管理部门;负责矿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指导部门及区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负责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分类方法的培训,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给予相应指导;在生产过程中负责督促各单位对危险源进行完善和补充。

(四)矿各基层区队要认真梳理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作业环境开展好岗位、设备故障、区域安全风险辨识及评估工作,全面制定管控措施并落实执行;负责本单位岗位员工班前、作业前、作业中危险源辨识工作;在执行新的工作任务、编制新规程、措施前组织有关岗位员工开展好岗位风险辨识工作,开展好持续风险评估工作。

(五)矿各业务部门要针对四个专项开展好危险源辨识工作,要结合工艺、设计、接续的变化及时对系统安全风险进行识别与梳理,必须熟悉本部门监管的危险源,负责对危险源的检查监测;负责本部门组织的工程设计前的风险辨识工作;负责新设备采购、推广前的风险辨识工作;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基层单位系统危险源辨识成果的审核与修正。

(六)对不同类型、级别的危险源,各单位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到相关的作业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各业务部门、安全管理办公室进行跟踪监管,使其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中。

(七)矿长是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全矿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并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资源支持。

每年要组织各单位开展一次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主要针对矿井存在的各类自然灾害进行辨识评估,具体由安管办实施。

(八)分管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分管部门开展系统危险源辨识(或审核),督导基层单位有效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分管业务领导要结合分管业务范围、随着系统的调整变化每月开展一次系统危险源辨识工作,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好四个专项危险源辨识工作,即⑴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⑵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露天煤矿爆破参数、边坡参数)等发生重大变化时;⑶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⑷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

(九)所有员工都有参与危险源辨识的义务,应掌握1—2种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并熟悉本岗位涉及到的危险源管控措施。

第三章安全风险管理总要求第七条辨识和评估时,应组织基层一线员工、班组长、区队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认真细致地辨识和评估,根据不同等级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第八条当系统、工艺、设备、作业环境发生改变时,出现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后,要及时组织危险源再辨识和风险再评估。

第九条每年对全体员工至少要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及安全风险评估知识培训,使所有员工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并参与危险源辨识,熟悉与其岗位相关的危害因素及风险,掌握风险控制措施;在组织正式风险评估前,应对参与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第十条根据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矿按公司要求统一制作岗位主要危险源辨识卡,且卡片内容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适时更新。

第十一条员工应随身携带岗位主要危险源辨识卡,并对其内容做到必知必会,且操作规范。

第十二条安全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一)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二)对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进入工作场所的外来人员带来的风险(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三)所有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可能带来的风险;(四)工作环境的变化、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带来的风险引起风险;(五)来自于工作场所周围或之外的、可能对工作场所内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六)向外界提供的工作场所(基础设施、设备、材料)和服务带来的风险;(七)在职业危害方面应重点考虑1.煤尘、噪音、振动、照明、通风、高温、过冷、潮湿、人机工效、心理刺激、电磁场;2.矽肺病、皮炎、肌肉受损、听力(视力)受损;3.弧光刺伤、紫外线灼伤、窒息。

(八)在管理方面应重点考虑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教育培训、班组建设、安全文化、规程措施的编审等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第十三条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我矿井下安全生产所有活动、人员、设备和场所;每年至少对本单位安全风险评估成果进行一次整理,并将形成新的风险概述,对原辨识成果存档管理。

第四章安全风险评估第十四条安全风险评估分类安全风险评估按组织形式分正式风险评估和非正式风险评估,其中正式风险评估应按基准风险评估、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和持续风险评估三种类型开展。

第十五条安全风险评估的组织正式风险评估要按照我矿风险评估小组职责和分工,分专业组织。

其中基准风险评估要实现全覆盖,且要通过再辨识不断优化辨识成果;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要根据变化实时开展,并根据辨识结果修正基准风险评估成果;持续风险评估常态化开展。

非正式风险评估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动态开展,由小组共同完成或个人单独完成,要与事故隐患排查相结合,常态化开展。

第十六条危险源辨识的主要内容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工序: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7.特殊装置、设备:危险品库房等;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9.各种设施:管理监控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第十七条基准风险评估基准风险评估是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生产运行系统、主要设备的风险评估,梳理出本单位当前所面临的危害与风险的基准水平。

基准风险评估应按岗位危险源辨识评估、设备故障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系统危险源辨识评估和区域风险评估四个方面开展:(一)岗位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评估岗位危险源辨识及安全风险评估是针对岗位员工所从事的作业任务,辨识作业过程中潜在的、对作业人员有直接危害的人、机、环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并评估其风险后果,制定防范措施的过程。

岗位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由区队(车间)针对工作任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按人、机、环、管进行分类。

风险评估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应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个级别进行分级。

(二)设备故障安全风险评估设备故障安全风险评估是针对大型设备或多台设备组成的系统(如主运输系统、供电系统、供排水系统等),识别可能出现的故障,并分析故障对设备或系统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制定预防或改进措施,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过程。

设备故障安全风险评估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从元件的故障开始,由下向上逐次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故障,推测设备或整个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不希望的初始原因事件。

设备故障安全风险评估由机电信息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使用各基层区队及相关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应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个级别进行分级。

(三)系统危险源辨识评估系统危险源辨识评估是针对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运营过程中各个系统(单元)潜在风险,分别识别、追溯导致该风险的起因因素(危险源)。

系统危险源辨识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具体实践中,要根据划分单元的具体情况选择检查表、经验对照分析、预先危险分析、事故(事件)树等方法进行。

风险评估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应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个级别进行分级。

系统危险源辨识前系统(单元)的划分一般按生产工艺、工艺装置、物料的特点和特征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分布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

系统危险源辨识工作主要由生产办负责组织,辨识前要结合我矿《安全现状评价报告》中的系统(单元)进行。

系统风险评估重点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我矿要重点关注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危化品、自然灾害(夏季三防)等。

(四)区域风险评估区域风险辨识是对工作区域中所有潜在危害因素的辨识。

危害因素应主要考虑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能量或能量载体。

区域划分要科学合理,既要地域相近,又要大小适宜,管控合理,便于限制人数、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区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