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哮病
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
二、概述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
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

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5、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华盖散加减。

炙麻黄12g、紫苏子15g、杏仁15g、茯苓15g、陈皮12g、桑白皮15g、甘草6g。

2、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15g、麻黄10g、细辛5g、半夏15g、杏仁15g、生姜6g、紫菀15g、冬花12g、
甘草6g。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麻黄10g、黄芩10g、桑白皮15g、苏子15g、半夏15g、银杏12g、杏仁15g、款冬花15g、
甘草6g。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等。

4、虚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

五味子15g、
党参15g、丹参15g、茯苓10g、山茱萸12g、淫羊
藿10g、黄芪30g、生地15g。

中成药:蛤蚧定喘胶囊等。

5、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

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党参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5g、
半夏15g。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等。

6、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合生脉地黄汤。

黄芪30g、淫羊藿12g、茯苓15g、葶苈子12g、白术15g、山药15g、
山萸肉12g、枸杞子12g、甘草6g、熟地黄15g、
川贝15g。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黄芪注射液等。

(二)针灸疗法
实证主穴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

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

虚证主穴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

肺气虚配气海、
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三)穴位贴敷
选用主穴:肺俞定喘风门脾俞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生麻黄、冰片,用蜂蜜调和。

用法:将药饼分别贴在所定穴位,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贴6~8h,每周3次。

(四)共振排痰
增强排除呼吸道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淤滞的肺部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

(五)雾化吸入
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

(六)其他疗法
科室需要根据国卫医发〔2014〕48号《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应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结合该病种实际诊疗方案制定疗法。

五、护理及预防
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
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健康指导
(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3)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

六、难点分析
1、诱发因素不明确,对过敏原检测困难,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故无法避免反复发作。

2、病人难以坚持规律维持用药。

七、疗效分析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