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布局谋篇》教案一、文本分析(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时“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意思”,即能根据表达中心的要求,对文章的组织、结构等做整体谋划,包括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也包括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规划。
(二)《布局谋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布局谋篇》位于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注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结合。
谋篇布局的能力是写作中较高层次的要求。
布局谋篇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训练,学生能融汇三年的写作知识,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作文训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同时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整体谋篇布局方面还有欠缺。
学生常常写作中首尾不能相顾,不能有条不紊,详略得当的将素材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
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需要在写作实践中进一步训练。
三|、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2、明确布局谋篇的要求,学习如何布局谋篇;3、学习运用布局谋篇的方法、技巧,合理谋划文章的结构;4、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几种写作的方法,理清在一定程度上的写作思路。
四、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布局谋篇的方法、技巧,合理谋划修改文章的结构。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引入布局谋篇的概念。
“谋定而后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
这种提前规划然后行动的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事如此写文章也如此。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文章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谋篇布局就是对文章的组织、结构等做整体谋划,包括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也包括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规划。
紧扣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结构作出安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怎样过渡,怎样呼应,有条不紊将文章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组成一篇层次清晰,中心明确的文章。
进行谋篇布局的好处就是使所写的文章结构言之有序,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二)布局谋篇的一般方法1、串点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采用“串点”法,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最常见的“日记体”和一些短小精悍的以“小剧本”形式构成的一幕幕情景,都是很好的方式。
在采取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两个问题:(1)选点的数量。
一般以三个为宜,少则单调,多则会繁琐。
三个“点”既符合人们的阅读、欣赏、审美习惯,也比较容易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
(2)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及代表性。
虽然说通过选“点”来写,比较易于操作,但要注意到,点和点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所选“点”应能代表一个“面”。
示例(1)都德的《最后一课》主要采用了三个点:课前、课中、课后,展现了小弗郎士由无知到强烈爱国思想的产生。
这些点的事例都是为展现他们的爱国思想这一主题。
(2)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选了四个点:元宵夜巡阅、讲故事、背书、做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母亲的性格特征。
2、起兴所谓“起兴”,就是借鉴古典诗歌中“兴”的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也”。
具体来讲,就是在阐述事理前,先说一件事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发开去,从而把相关道理阐述透彻。
展示例文《由“纵身入水的三种方法”想到的》评:这篇文章,由入水的“三种方法”作为引子,然后分析各自的利和弊。
在此基础上,联系到社会现实生活,最后导出规劝。
整篇文章,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这样的结构方式,易于操作,且所说的道理,也便于人们接受。
需要强调的是,在前面所说的故事,一定要能起到起兴的作用,后面的延伸内容跟前面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不能油水分离,互不沾边。
另外,一定要能做到“由此及彼”,在“彼”上大做文章,作为重点来写。
3、追问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在说理文中特别有作用。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开分析;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可以展开分析;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可以展开分析;怎样去把握它呢?也可以展开分析。
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议论思路。
另外正面可以设问,反面也可以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比如“说‘机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这样来“设问”展开:1.机遇是什么?2.古今中外有抓住机遇取得成功的人和事吗?3.机遇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吗?4.为什么要抓住机遇?5.抓不住机遇会怎样?6.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即自身要具备什么素质?)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地分析,就较容易把问题讲透。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设置问题来展开分析,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文章结构也不觉单薄。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宜明显以“设问”修辞格的形式出现,在每一小段的前面设一问题,然后作答。
像上文,“问”在暗处,“答”在明处,行文自然流畅4、材料排列次要的放在前面,主要的放在后面;次要的材料略写,笔墨少些,主要材料详写细描,多下笔墨。
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情感变化来进行材料先后的安排。
情节波澜起伏,柳暗花明。
5、过渡和照应段和段之间,特别是材料内容转换时应该要有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以保持文章语言的连贯性。
首尾之间要注意相互照应,以彰显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三)布局谋篇的原则1、一篇好文章,既要结构匀称稳当,又要文气贯通。
这就需要注意过渡、呼应。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藤野先生》)是场景转换时的过渡。
2、谋篇布局要紧扣主题,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体,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狗是谁的→错是谁的”这一荒诞的“责任推定”为轴心对称展开,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将主人公“善变”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3、开头和结尾也是布局谋篇时需要重视的。
文章开头可以开门见山,直入正题;也可以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结尾的写法也很多,共通之处在于“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语),要尽量做到有余韵、有回味。
(四)布局谋篇的技法1、开门见山法: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2、欲扬先抑法: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等。
3、衔接过渡法:a用设问的形式过渡:如《敬业与乐业》等;b用词语衔接过渡:如《大自然的语言》等;c用句子衔接过渡:如《济南的冬天》、《孔乙已》等;d用段落衔接过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
4、曲终奏雅法:a、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如:《伟大的悲剧》等;b、饱含哲理,发人深思。
如:《猫》等;c、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如:《社戏》等;d、拓展意境,丰富内容。
如:《孤独之旅》等。
(五)中考真题链接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
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学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变化。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个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搬别人的文章。
思路要点1、写幸福类可以写“我”以前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唠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逐渐懂事了,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原来,享受唠叨也是一种幸福。
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幸福”。
2、写亲情类通过回想“我”照顾父母、其他长辈的事,揭示亲情无价、亲情永恒的道理。
比如有位同学的构思就很好:通过自己对残疾母亲的照顾,进而揭示母女深情。
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注重亲情”。
3、写友情类回想和朋友、同学之间的故事,发现许多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美或令人感到之处,表现友谊的温馨、温暖。
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宽容”。
4、写社会类通过对社会的观察以及亲身实践,增长了许多见识,认识到自己原来是那么孤陋寡闻。
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孤陋寡闻”。
5、写自我类可以写自己通过成功完成一件事,发现以前自卑的自己原来也是很棒的,也能成功。
可以将题目拟为“原来,我也很棒”。
(六)课堂小结布局谋篇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布局谋篇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文章结构言之有序。
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
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教材文题示例(一)文题一例文:家乡的名片故事中,那朵美丽、娇嫩的小黄花,从我出生到这个美丽的城市那年就飘着。
十四年像一粒粒沙子,每天的生活,随风而逝,但终究会堆积在一起,成为土丘。
而九江,这座依靠在庐山旁的城市,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关注着她的变迁。
家乡——九江,在我眼中也有一张属于她的名片。
水是家乡的名片。
甘棠湖,南门湖座落在城市的中央,相映成趣。
一条长约五百米的小坝,两旁高耸的梧桐,像擎天的巨人,与周围的树木,一同把两湖抱在怀中,免受周遭的侵害。
水,是最有活力的有灵性的物品,湖面上泛着涟漪,在落日的余辉斜射下波光粼粼。
水底却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鱼儿们正在那儿嬉戏。
九江也正是这样一个城市,人们生活平淡质朴,内心却有着一股向上的激情。
用水来作名片的开端,既体现了水的重要性,也说出了九江人民的心声。
山也是家乡的名片。
庐山是九江东南角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险峻的弯道也被人们称做九十九道弯。
山,它不懂世间万物的冷暖,但未必不能体会。
她在春天里赋予树木的生机,夏季送上阵阵清风,深秋红了枫叶,寒冬里那满山的白雪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四季不同的景观,让身处亚热带地区的九江人,能够欣赏南北不同的景色,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啊!正如毛泽东《七律?登庐山》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诗句,庐山的雄奇与蜿蜒,足以让人叹服。
而情,是家乡的第三张名片。
淳朴的民风,热情爽朗的九江人更让这座魅力城市增添了风采。
有时候,人们在忙碌中难免出现烦躁、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但也很快就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掩盖。
山水赋予了九江人拥有陶渊明般的悠闲,让我们能够留心世间万物,留心身边的一切。
山水无情,却令人难以忘怀;草木无声,却让人寄情于此。
心是热的,是滚烫的。
手的温度,一旦给予,就能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家乡的名片,已贴上了最完美的图画,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也保留着最真挚的温度。
(二)文题二例文:付出与分享要懂得付出和分享,人生才有意义。
我们不应该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倘若你认为我们身边有些人只是和我们毫不相于的陌路人,那你错了.实际上,这些人跟我们是一样的,并且和我们关系最密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命的真谛是:人类本是同根生,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属于搏大的生命之树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枝而已.而我们身边的人就是那些和我们有共同根源的分枝。